(核稿主編:Alice.P)
本週(4/5-4/11 )一周國際大事包括:英國 16 歲少女以詩歌喚起女性暴力議題;英國百年雜誌《The Lady》走入歷史;法律缺口下的沈默,香港跨性別者的性暴力難題;勞動部推女性再就業補助,最高可領 6 萬。愛女也 iLady 團隊將持續關注全球最新趨勢動態,每週精選國際焦點,為讀者快速掌握關鍵動態。

英國 16 歲少女,以詩歌喚起女性暴力議題(圖:PIXABAY)
國際大事回顧 1:英國 16 歲少女 以詩歌喚起女性暴力議題
在當今社群媒體主導的世代,越來越多年輕人勇於站出來,透過創意與行動為社會議題發聲。英國貝德福德郡一位 16 歲少女莎拉(Sara)協助籌辦一場名為「表達」(Expressions)的詩歌活動,以提升社會對女性與女孩遭受暴力議題的關注,活動在查克希爾學院舉行,內容涵蓋健康關係、危險訊號分辨及支持受害者等,鼓勵年輕人與親友公開討論暴力問題。
莎拉指出,她自己雖未親身經歷暴力,但身邊友人曾因放學回家必經的隧道而遭跟蹤,讓她深刻體會到安全威脅的真實存在,她希望透過活動,讓年輕人勇敢談論這些平常不願面對的議題。警察顧問紐維爾也呼籲男性成為女性盟友,傾聽女性恐懼的根源,並強調多數人其實不認同這些錯誤觀點,呼籲大家應該勇於表態支持女性權益。

英國百年雜誌《The Lady》走入歷史(圖: The Lady Magazine)
國際大事回顧 2:英國百年雜誌《The Lady》走入歷史
17 世紀的英國,女性的社會角色長期被侷限於家庭與婚姻,教育資源稀少、發聲管道有限,卻並不代表她們完全沈默,許多女性會透過書信、日記,或宗教沉思錄等私人書寫形式,記錄生活與心聲。
英國百年女性雜誌《The Lady》自 1885 年創刊,是專為上流階級淑女設計的生活雜誌,內容涵蓋食譜、時尚、美容與社會議題等多元內容的重要平台,不僅提供女性難以從其他管道獲得的知識,也成為女性作家嶄露頭角的舞台。近期,《泰晤士報》與《每日郵報》皆報導指出,《The Lady》雜誌將面臨停刊的命運。
儘管這個消息令人感到不捨,但回顧過往,女性的聲音長期受限於極少數平台,如今在數位時代的推波助瀾下,每個人都擁有表達與發聲的機會,也讓更多女性得以學習、被看見、被聽見,象徵著女性發聲權的跨越與轉型。

法律缺口下的沈默 香港跨性別者的性暴力難題(圖:PIXABAY)
國際大事回顧 3:香港跨性別者的性暴力難題
當性別不被理解,正義也可能被拒於門外。香港現行性罪行法例沿用 1956 年英國舊法,僅將強姦定義為「男性以性器官對女性陰道的非自願性交」,導致包括跨性別者在內的許多受害人無法獲得應有的法律保障。20 多歲的跨性別男性 Z 先生曾遭性侵,卻因不符法律定義,只能以猥褻罪處理,對司法制度感到失望;另一案件中,女同志 X 小姐被假冒身份的男性性侵,案件最終以無罪結案,讓她深感無力。
為回應日益多元的社會現實,香港政府於 2023 年底宣布啟動性罪行法例改革的公眾諮詢,提出「無分性別」原則,期望建立更具包容性的法律架構。不過,改革進度相對緩慢,引發社會關注。對此,專家與倡議者認為,性罪行不應具性別指向,法律應保護所有人,否則受害者將因制度落後選擇沉默,正義也無法真正實現。

勞動部推女性再就業補助 最高可領 6 萬(圖:Facebook@勞動力發展署)
國際大事回顧 4:勞動部推女性再就業補助 最高可領 6 萬
在家庭與工作的天秤之間,許多女性常被迫做出離開職場的選擇,為了協助這些因照顧責任中斷職涯的婦女重新踏上就業之路,勞動部近日推出了針對女性的再就業補助計畫,包括自主訓練獎勳、再就業獎勳及雇主工時調整獎勳,以協助婦女提升職業技能並順利再就業。
其中,自主訓練獎勳鼓勵婦女參加職業訓練課程,成功完成並找工作後可獲得最高 3 萬元的獎勳。再就業獎勳則針對透過公立就業服務機構媒合並穩定就業滿 90 天的婦女,提供最高 3 萬元的獎勳。雇主工時調整獎勳則是鼓勵雇主提供彈性工時或部分工時職缺,每月可獲得最高 3000 元的津貼,最多可領取 12 個月。
勞動部希望透過這些措施,幫助更多女性提升職業技能,順利重返職場,並在社會中實現自我價值,該計畫目前正在受理申請,協助更多婦女順利重返職場,提升職業技能。
延伸閱讀:
3/29-4/4 一週國際大事回顧:TPBL 雲豹物化女性遭批評、嘻哈圈掀起性平價值衝突
3/22-3/28 一週國際大事回顧:納米比亞迎首位女總統、台灣曝「兒少性剝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