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稿主編:Alice.P)
本週(3/19-3/25)的藝文亮點包括:北愛爾蘭舉辦《Mná na hAthbheochana》講述愛爾蘭語重生的故事;《遊物時間》邀請國內外 6 位藝術家探討物與人的多重關係;2025《寶藏巖光節》將光影結合社區記憶;高美館《域內・域外》則展示郊狼視角的生存哲學等,為藝術愛好者帶來全新體驗,絕對不容錯過。
愛女也 iLady 團隊持續關注全球藝文界的最新動態,涵蓋藝文表演、影視產業等領域,每週精選整理藝文界的一週大事,幫助業界人士與藝文愛好者快速掌握最新資訊。

她們讓愛爾蘭語重生:展覽再現女性文化復興傳奇(圖:Canva)
藝文大事亮點 1:她們讓愛爾蘭語重生 展覽再現女性文化復興傳奇
北愛爾蘭公共記錄辦公室(PRONI)於愛爾蘭語區首個都市 Gaeltacht 及第一所愛爾蘭語授課學校舉辦,以愛爾蘭語為主題的展覽《Mná na hAthbheochana》,講述 60 至 70 年代推動愛爾蘭語復興的女性故事。
展覽展出大量歷史照片、愛爾蘭語及英語文本,記錄這些女性的貢獻,根據《BBC》報導,老師 Maedhbh Nic Aindreasa 表示,自己的祖母與姑婆都是復興運動的一部分,而這次展覽鼓勵年輕女性勇敢發聲;愛爾蘭語教育推動者 Wendy Mistéil 也提到,這次展覽在泰坦尼克區(Titanic Quarter)舉辦,象徵著女性的歷史價值:「這些女性或許只是普通人,但她們的行動卻非凡卓越。」

《遊物時間》探討物與人的多重關係(圖:FB@毓繡美術館)
藝文大事亮點 2:《遊物時間》探討物與人的多重關係
《遊物時間》即日起至 7 月 27 日在南投「毓繡美術館」舉行,邀請周珠旺、丹·馬諸卡(Dan Măciucă)、盧恩珠、周育正、牧田愛和吳美琪 6 位藝術家,透過各自的作品重新詮釋他們對日常事物的觀察與感受。
展覽以「物」為主軸,依照樓層展示不同作品。一樓為台灣藝術家周珠旺、羅馬尼亞藝術家丹·馬諸卡的畫作,融合具象與抽象元素,表現時間與物象的潛在力量;二樓呈現韓國藝術家盧恩珠、台灣藝術家周育正的作品,探索物的曖昧性和中性狀態,邀請觀者進行聯想與思考。
三樓則展示日本藝術家牧田愛的繪畫、台灣藝術家吳美琪的攝影作品,探討科技與人類社會的關係,以及人造與自然的界線,藉由展覽,鼓勵觀者重新審視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凡的物品,發掘其背後深藏的意義。

2025 寶藏巖光節,一年一度的燈光藝術盛會(圖:Facebook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Treasure Hill Artist Village)
藝文大事亮點 3:2025《寶藏巖光節》將光影融入社區記憶
一年一度的《寶藏巖光節》將於 3 月 22 日至 5 月 25 日在寶藏巖盛大展出。本屆光節以「趖 sô」為主題,融合蛇年的意象與「緩慢、閒蕩」的生活態度,旨在透過光影藝術重新喚醒社區記憶,並邀請觀眾放慢腳步,體驗行走之美。
藝術家們利用寶藏巖獨具魅力的巷弄、古老建築及自然環境,創作出一系列裝置藝術作品,通過光與影的變化營造出多層次的視覺效果。展覽現場不僅展示作品的獨特美感,還透過互動工作坊和現場音樂表演,讓觀者深入了解每件作品背後蘊含的歷史故事與文化意涵。

《域內・域外》從郊狼視角看生存哲學(圖:高美館提供)
藝文大事亮點 4:《域內・域外》從郊狼視角看生存哲學
高雄市立美術館「KSpace高雄實驗場」即日起至 5 月 4 日舉辦《域內・域外─潘大謙個展》,帶領觀眾探索生存空間的界限。潘大謙利用裝置藝術與劇場創作,運用「郊狼」這一隱喻,深入探討群體與個體、自由與限制之間的辯證關係。展覽巧妙結合裝置、影像、聲音與身體動態,構築出一個沉浸式的場域,讓觀眾得以從「郊狼」的視角感受生存狀態,重新審視社會框架中個體的位置與存在意義。
現任崑山科技大學副教授及索拉舞蹈空間藝術總監的潘大謙,專注於造形藝術與劇場創作,曾赴多國展演並入圍台新藝術獎。他的創作不僅跨越藝術領域,更引領觀眾反思現代社會中自由與限制的可能性。邀請熱愛藝術之人,走進這場充滿哲學意味的展覽,感受界限與自由之間那難以捉摸的微妙關係。
延伸閱讀:
3/12-3/18 一週藝文大事亮點:《路易絲布爾喬亞》特展登台、手塚治虫《火の鳥》強打沉浸式體驗
3/5-3/11 一週藝文大事亮點:《鄭亭亭沉浸式展》探討數位性別暴力、前衛女藝術家用創作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