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稿主編:Alice.P)
本週(4/24-4/30 )的藝文亮點包括:經典芭蕾劇《睡美人》重返巴士底歌劇院;「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探索影像與現實邊界;鄭筑勻《說故事的人》個展;雕塑家黃麗音《Lili Deli 麗麗食品》重構日常生活美學。
愛女也 iLady 團隊持續關注全球藝文界的最新動態,涵蓋藝文表演、影視產業等領域,每週精選整理藝文界的一週大事,幫助業界人士與藝文愛好者快速掌握最新資訊。

芭蕾經典再現,《睡美人》重返巴士底歌劇院(圖:YouTube@operadeparis)
藝文大事亮點 1:芭蕾經典再現 《睡美人》重返巴士底歌劇院
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於即日起至 7 月 14 日,在巴士底歌劇院演出柴可夫斯基經典芭蕾舞劇《睡美人》。本次演出採用魯道夫.努瑞耶夫於 1989 年為巴黎歌劇院重新編排的版本,並保留瑪律斯·彼季帕(Marius Petipa)原始編舞的華麗場景與柴可夫斯基的音樂。
魯道夫,努瑞耶夫長年致力於提升男性舞者在芭蕾作品中的地位與角色發展。他一改睡美人傳統版本多將重點集中在女主角「奧蘿拉公主」的技巧與獨舞上,強化男性角色的戲份,讓王子不只是偏功能性的陪襯角色。
這個版本的《睡美人》是自 2015 年以後首次重返巴黎歌劇院舞台,由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的首席舞者(Étoiles)、首席女舞者(Premières Danseuses)、首席男舞者(Premiers Danseurs)、芭蕾舞團及青年芭蕾舞團共同參與,展現經典芭蕾作品在當代表演中的完整詮釋。

「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探索影像與現實邊界(圖:新北文化局提供)
藝文大事亮點 2:「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探索影像與現實邊界
臺北市立美術館即日起推出「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展覽,匯聚 17 位橫跨亞洲、歐洲與美洲的當代攝影與影像藝術家,包括日本攝影巨擘杉本博司、街頭攝影先鋒森山大道、台灣紀實攝影代表沈昭良與張乾琦等,透過影像語彙重新建構我們對時間、身分、空間的理解與記憶。
展覽分為三大主題:「隱形的主角」、「轉變與重生」與「視覺風景」,呈現從紀實攝影到虛擬實境的多元創作,邀請觀者重新思考影像與現實的關係。展覽期間亦規劃藝術家座談、專家導覽等活動,深化觀展體驗。

鄭筑勻《說故事的人》個展,打造多重視角的閱讀空間(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藝文大事亮點 3:鄭筑勻《說故事的人》個展 打造多重視角的閱讀空間
藝術家鄭筑勻個展《說故事的人》即日起至 2025 年 5 月 18 日於台北青雲畫廊展出。展覽以「閱讀」作為主題核心,試圖打開觀眾與圖像之間的關係,藉由文字、漫畫、插圖與動畫的結合,建構出一個可進入、可探索的敘事空間。
展覽中呈現多組敘事性裝置與視覺圖像,觀眾可如同閱讀一本立體書般,穿梭於場景與對話之中。鄭筑勻透過角色設計與多重敘述視角的編排,將圖像創作擴展為一種空間經驗。展場不僅呈現角色與故事的交錯,也反映藝術家對圖像傳遞方式與觀看機制的思考。

黃麗音《Lili Deli 麗麗食品》雕塑展,從日常碎片重構生活美學(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藝文大事亮點 4:黃麗音雕塑展 從日常碎片重構生活美學
藝術家黃麗音推出個展《Lili Deli 麗麗食品》即日起至 2025 年 5 月 11 日於台北美術館展出。展覽以玻璃、金屬、紙張與現成物等媒材,構築出一個細膩關照日常、消費、記憶與時間流動的當代微觀宇宙。透過雕塑與裝置形式,黃麗音將生活中的包裝紙、氧化豆莢、脆弱玻璃食物等,轉化為帶有詩意與荒謬的物件,挑戰觀者對「平凡」的想像。
黃麗音以近似考古學的手法重構日常,以不同形式重現物件與人之間的關係。展品呈現出現代生活的多重層面,從碎裂的器皿到日常消費遺留下的符碼,結合材料特性與敘事線索,引導觀者重新觀看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物與消費行為。
延伸閱讀:
劇透|你相信因果報應嗎?張家輝新作《贖夢》揭開揮之不去的噩夢真相
她與藝術|塩田千春是誰?用紅線裝置震撼全球、以藝術救贖生命的日本當代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