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難免有低潮。小時候遇到不順心的事,總能毫無顧忌地向家人或好友傾訴,把委屈大聲說出來。但隨著年齡增長,我們開始顧慮更多,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與煩惱,自己的憂愁似乎顯得微不足道,話到嘴邊卻又咽了回去。最後,只能在深夜裡獨自消化情緒,抱緊自己到天明,某天和朋友聊到這段經驗,他不禁碎念了我,怎麼不和他聊聊呢?才知道自己的害怕打擾,差點傷了想接住我情緒的好意。

某天和朋友聊到這段經驗,他不禁碎念了我,怎麼不和他聊聊呢?(圖:IG@rhyeri_0609)
學著放開自己,不要畫地自限
近期無意間刷到社群破百萬追蹤的勵志演説家兼作家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的訪談短影音,他提及自己有一位長期處於沮喪和憂鬱中的好友,而他竟然全然不知。直到某天,他到朋友家作客聊到此事,他才說「妳真是太不夠意思了!每次我心情低落時,妳總是第一個安慰我,為什麼妳有事的時候卻不找我?」
好友回答道:「我有跟你說過,好多次!」賽門感到困惑,於是翻開過去的簡訊記錄,發現好友曾發過一條訊息:「嗨!你在做什麼?要過來坐坐嗎?」他才恍然大悟,一直以為這只是隨意的邀約,結果一忙就忽略了,殊不知他看似隨意的邀請,背後隱藏的是「我需要你的幫助」的訊號。」而這段對話,像當頭棒喝般點醒了我。
原來,低潮時我們不必獨自承受,即使每個人都很忙,朋友還是願意抽出時間,陪你聊聊、傾聽你的心情,幫助你走出人生低潮。

即使每個人都很忙,朋友還是願意抽出時間,陪你聊聊、傾聽你的心情(IG@roses_are_rosie)
我們都需要「8 分鐘的陪伴」嗎?
現在科技發達,隨時隨地我們都能聯絡到對方,訊息一發就能到達,視訊和語音也變得很方便。但有時候,這樣的便利反而讓我們在維繫關係時,變得有些碎片化。
根據研究發現,當我們敢於向朋友敞開心扉,說出自己內心的憂鬱、孤獨或焦慮時,往往能顯著減少這些負面情緒,但現實是,雖然聯絡更方便了,很多時候我們的真實感受卻還是默默埋在心裡。大家忙著習慣回覆「好喔」、「嗯嗯」、「哈哈」,但真正的情緒,卻卡在訊息背後沒說出口。
哈佛精神病學家羅伯特·J·沃丁格(Robert J. Waldinger) 在他的書《美好生活》中提到,和親朋好友進行 8 分鐘的真誠談話,能夠有效地聯繫彼此的感情,這不僅能幫助解開內心的困擾,還能強化人際間的聯繫。賽門·西奈克也認同這一方法,並和好友實際推行這一理念,他發現,並不是沒有人願意聽,而是我們習慣了快速而表面的溝通方式,忽略了心與心之間最真誠的連結。

我們習慣了快速而表面的溝通方式,忽略了心與心之間最真誠的連結(圖:IG@skuukzky)
建立專屬你們的求助密語
那麼,該如何開啟「8 分鐘的陪伴」呢?賽門·西奈克表示:「我們建立了一個密語,以防對方傳了無關緊要的訊息後,又以為我們能心電感應,他正在掙扎中。我們的密語就是『你現在有 8 分鐘嗎?』。」他相信每個人都可以從會議裡撥出 8 分鐘的空檔來陪伴,雖然無法立即解決問題,但在陪伴他們的這段時間裡,他們會知道自己不再孤單一人,有人想要並願意接住他的情緒,陪著他在泥沼中默默坐著,直到他站起來、拍拍塵土離開。

雖然無法立即解決問題,但在陪伴他們的這段時間裡,他們會知道自己不再孤單一人(圖:IG@jennierubyjane)
在數位時代,我們習慣了碎片化的聯絡,訊息快速、方便,但也往往讓溝通顯得有些冷漠。若能撥出短短的時間,打一通電話或見面聊聊,了解彼此的狀態,無論是有什麼困難或是有趣的事,都能讓彼此的距離拉近,心也更靠近。
延伸閱讀:
給自己一個擁抱!嘗試 7 個「放過自己」的日常練習後,我告別了內耗地獄
「為什麼總是我在妥協?」30+ 職場女性的內心獨白,學會這 3 招告別無止盡退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