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當代藝術家塩田千春(Chiharu Shiota)以黑、紅、白線材為語言,透過空間裝置探索情感、記憶與存在的本質,也讓她成為國際藝壇備受矚目的創作者。可塩田千春的創作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從大阪的藝術學院到柏林的藝術學府,她的成長充滿了對自我與藝術的挑戰與探索,iLady 將帶領讀者走進她的藝術世界,一看她如何以藝術詮釋生命。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
從大阪到柏林,一條通往靈魂深處的藝術之路
現年 52 歲的塩田千春成長於日本大阪,父母經營載魚木箱的工廠。從小,她就對藝術充滿興趣,雖然在當時的日本社會,藝術並不是一條被看好的職業道路,但她的父母沒有阻止她,反而選擇默默支持,讓她能夠自由地追求自己心中的創作。
大學期間,她選擇走進京都精華大學美術學院,主修油畫,正式踏上藝術之路。期間,她曾以交換學生身分前往澳洲國立大學坎培拉藝術學院學習,也是在那裡,她開始實驗裝置藝術與行為表演,逐漸找到了比畫布更寬闊的創作語彙。

(圖:Pinterest)
19 歲時,塩田千春於滋賀縣立近代美術館欣賞「行為藝術之母」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的個展,瑪莉娜的作品中,那種不設防、直面痛苦與真實的表達方式,深深震撼了塩田千春,進而起心動念決定向她學習。1996 年她抵達進入漢堡美術大學就讀,隨後於 1997~1998年間,先在布倫瑞克藝術大學師從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又進入柏林藝術大學,接受瑞貝卡·霍恩的指導。
對於塩田千春來說,藝術從來不是單純的創作,而是一種對存在的提問。離開熟悉的土地、重新定義自己的那段日子裡,她找到的不只是新的表達方式,更是一種能與世界深層連結的方式,這段從大阪到柏林的旅程,為她日後無數動人作品,種下了最初的種子。

(圖:Pinterest)
曾兩度罹癌,藝術成了生命中的救贖
塩田千春的藝術創作與她個人的生命經歷息息相關,曾經兩度罹癌的她,深知生命的脆弱,這段經歷讓她對死亡、病痛以及生命的延續,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因此她將自己對生命脆弱的體悟融入作品中,讓線材成為表達生命與記憶的方式。
原本多以「黑線」創作的塩田千春,直到《威尼斯雙年展》後才開始使用「紅線」,她認為紅線象徵著生命的血脈、記憶的延續,以及人與人之間無形的連結,以此編織出一個充滿情感與記憶的空間,讓觀者在其中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與存在的意義。

《The Key in the Hand》以紅線編織成網,與數百個舊鑰匙相連,象徵著開啟人生之門的無數可能性(圖:官網@Chiharu Shiota)
例如,在她的作品《The Key in the Hand》(手中的鑰匙)以大量紅線編織成一個巨大的網,與數百個舊鑰匙相連,象徵著開啟人生之門的無數可能性;另一件作品《Where Are We Going?》(我們走向何方?)則於挑高 11 公尺的展廳中,懸掛著 65 艘以白色紗線纏繞而成的船隻,這些船隻漂浮於觀者頭頂,象徵著人生旅程的方向與未知,每件作品都反映出塩田千春對生命中每一個選擇和回憶的思考,同時也邀請觀者走進她的世界,一同沉浸、反思人類存在的意義。

《Where Are We Going?》象徵著人生旅程的方向與未知(圖:官網@Chiharu Shiota)
走進全球藝術舞台,用線材織出生命的顫動
塩田千春從未停下探索藝術的腳步,她的創作早已從柏林的工作室走向世界各地的美術館與展覽空間,成為當代藝術語境中不可忽視的一道風景。自 2019 年起,她的重要個展《顫動的靈魂》(The Soul Trembles)開啟了橫跨亞太地區的巡迴展覽,足跡遍及東京、上海、釜山、澳洲、印尼,甚至在 2021 年來到台北市立美術館,引發台灣觀眾熱烈關注。
2024 年底,該展於法國巴黎大皇宮的臨時空間(Grand Palais Éphémère)展出,展示橫跨她超過 25 年的創作生涯,匯集大型紅線裝置、雕塑、行為藝術錄像、攝影、繪畫,甚至包括她為舞蹈和歌劇設計舞台的珍貴文獻資料,完整呈現她的藝術旅程。

她擅以線材說故事,運用黑、紅、白線材結合舊椅子、鑰匙、鞋子等日常物件構築出一座場域(圖:官網@Chiharu Shiota)

塩田千春曾將自己的創作形容為「空氣中的繪畫」(圖:Pinterest)
塩田千春曾將自己的創作形容為「空氣中的繪畫」,她擅以線材說故事,運用黑、紅、白線材結合舊椅子、鑰匙、鞋子等日常物件,構築出一座座記憶的場域,那些看似錯綜複雜的線條,其實是情緒與意識的軌跡——不安、夢境、沉默,甚至是尚未言明的心事。
當我們踏入她的裝置作品之中,那些交織的紅線不再只是藝術材料,而是與觀者之間無聲卻深刻的對話,引導我們重新感受失去的重量,也重新思索,在萬物皆變的當下,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活著」呢?
【她與藝術】系列專注於介紹女性藝術家的精彩人生故事及其獨特的藝術力量。對 iLady 而言,每一位藝術家都是生活與創作的勇敢探索者,她們的作品不僅反映了個人情感與心境,還承載著深厚的社會與文化意涵。
透過這個系列,我們將帶您走進這些女性藝術家的世界,感受她們如何以無畏的態度突破束縛,將創意展現於畫布、雕塑、影像等各種藝術形式中,以藝術為語言,重新定義世界。
延伸閱讀:
她與藝術|「蜘蛛之母」路易絲布爾喬亞歷經母親早逝、被父親嘲諷,用藝術縫補童年
她與藝術|從花朵到骨骸,歐姬芙如何啟發草間彌生、留名世界藝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