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稿主編:Alice.P)
在以理性與邏輯為主的科學世界中,女性的身影雖然不常見,但每當出現時,總是格外耀眼。美籍華裔科學家胡玲,作為「中國的居里夫人」吳健雄晚年唯一嫡傳弟子,憑藉在奈米科技與光電領域的卓越成就聞名於世,她不僅打破性別偏見,照亮了女性在科學領域的未來,如今更是唯一擁有美國國家科學院與國家工程院雙院士榮譽的女性華人。
胡玲不僅是科學研究的開路先鋒,更是無數年輕女性仰望的榜樣,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她的科學旅程,見證她如何以智慧與堅持,譜寫出一段動人的傳奇。

胡玲從小就對自然現象充滿好奇,以科學唯一生志業(圖:Harvard School of Engineering )
童年的夢想 是她科學的起點
胡玲出生於 1947 年的紐約,父母為了提供她充滿文化多樣性與學術氛圍的成長環境,而從中國移民至美國,在環境的影響下,胡玲從小就對自然現象充滿好奇。
求學過程中,她展現出對物理的濃厚興趣,懷抱著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踏上了探索科學的旅程,而這份熱情最終引領她進入了科學的殿堂,最終她於哥倫比亞大學取得物理學碩士與博士學位,為日後的研究奠定堅實基礎。

胡玲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物理學碩士與博士學位,為日後的研究奠定堅實基礎。(圖:Light Science& Application)
奈米世界的探險家
在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胡玲將目光投向奈米尺度的世界,專注於奈米光電元件的研究,致力於開發高效率的節能照明設備、電腦計算與通訊系統。她的工作類似是在幫光設計路線圖,讓它能夠更有效率地被使用,像是運用日常生活中的照明設備、電腦元件和通訊系統。
胡玲著重在研究奈米尺度下的光與物質互動,特別是像矽化碳(SiC)和氮化鎵(GaN)這類半導體材料,她帶領團隊透過高精度的奈米製程技術,打造可以控制光子行為的奈米結構。
其中一項成果是光子晶體共振腔,這種結構能精準控制光的傳播方向,提升元件效能。另外,她也研究怎麼透過「缺陷工程」來調整材料內部的微小瑕疵,以達到更精細的電子與光子控制,這對未來量子元件的開發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力。
除了奈米科技外,她也把研究觸角延伸到生物科技,嘗試用生物組裝方式來操控奈米材料的結構和特性,開啟了材料設計的新思路,並共同創辦公司 Cambrios Technology,專門研發用於柔性顯示器和太陽能電池的新型材料,將研究成果真正帶進生活。
此外,這位站在科技浪潮尖端的女性,也樂於培養科學人才,曾擔任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與洛杉磯校區共同成立的加州奈米系統研究中心主任,推動跨領域的科技研究與交流,對她來說,研究不只是專業的追求,也是一種可以連結科技與社會的方式。

胡玲投身於教育產業,將知識與經驗傳承(圖:香港城市大學)
知識與勇氣的接力棒,她們在科學路上同行
談到科學的發展,人們往往聚焦於突破性的發現或技術革新,但真正推動科學不斷前行的,往往是知識與精神的傳承。在華人女性科學家的歷史中,「中國居里夫人」吳健雄與其弟子胡玲,正是一段難得的跨世代典範。
吳健雄素有「20 世紀物理學女王」之稱,是物理界公認的傳奇人物,她最著名的成就是推翻沿用逾三十年的傳統理論,成功證實「宇稱不守恆」,震撼全球物理學界。胡玲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期間,有幸成為吳健雄晚年唯一的嫡傳弟子,兩人在學術與人生觀上的深厚連結,不僅成就了一段珍貴的師徒情誼,也象徵著女性科學力量的延續與傳承。
「吳博士用身教告訴學生:科學是一種『志業』」胡玲說,並分享吳健雄對學生要求極為嚴格,從不容許絲毫疏忽,卻總在背後默默支持,經常在實驗室留下紙條叮嚀細節,甚至 24 小時關注學生進度,展現出對科學與教育的高度投入。
年輕時的胡玲,對這種「緊迫盯人」的教學方式感到壓力,但隨著自己成為教授後,才真正體會到吳健雄的用心與苦心。多年後,胡玲在一次科學營中分享這段經歷時提到,當她為某個新點子感到興奮時,也會有衝動要「逼」學生進實驗室實驗,甚至不准放假、聊天或吃東西。從曾經那位抱怨老師太嚴的學生,成長為今日對學生同樣要求嚴格的導師,胡玲體會到,老師對科學的熱愛與對學生的期待,是一份會隨時間沉澱下來、發芽開花的期盼。
雖然師徒倆後來在研究領域上各自發展,但胡玲始終以吳健雄為榜樣,不只是因為她在物理研究上的成就,更因為她作為女性科學家,始終堅定地走在自己選擇的路上。
而這段師徒關係不僅止於學術指導,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承接,吳健雄不只教她怎麼做實驗,也讓她明白身為女性如何在以男性為主的科學圈中堅持自我、爭取應得的尊重。
延伸閱讀:
20世紀「物理學女王」吳健雄——憑女力改寫科學歷史,被諾貝爾獎遺忘的榮耀一生
全球百位女廚 24|慢食運動之母 Alice Waters 用食材推動「農場到餐桌」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