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被「職場情勒」了嗎?不是你太敏感或不合群,是這些狀況真的不合理

by Sally.H
認識「職場情勒」並學習應對。(圖/Netflix,Pexels)

「我們這邊是個大家庭」、「妳怎麼忍心讓團隊失望?」、「我當年跟妳一樣年輕,也是不計較付出才有今天」──你是否在工作中聽過這些話?當你覺得哪裡怪怪的,卻又不好意思反駁時,很可能已經不知不覺陷入了「職場情緒勒索」。

在講求高效率、團隊合作與職場倫理的氛圍下,情緒勒索往往披著「關心」與「責任感」的外衣,讓人難以分辨這究竟是善意的提醒,還是對個人邊界的侵害。這篇文章,將帶你一起認識職場情勒的樣貌、辨識其中不合理的權力結構,並思考該如何面對與自處。

你也被「職場情勒」了嗎?(圖/Pexels)

你也被「職場情勒」了嗎?(圖/Pexels)

 

什麼是職場情緒勒索?關係中的不對等交換

情緒勒索,顧名思義,是一種利用關係、道德或情感壓力來達成目的的操控方式。這些話語通常表面包著「關心」、「激勵」、「合理要求」的糖衣,但本質上,是把你的「好人心態」或「責任感」拿來當工具,讓你無法拒絕、不敢拒絕,甚至不會拒絕。

放到職場語境中,這類勒索不見得直接惡意,但背後常伴隨權力結構的懸殊與不對等的期待。

職場情勒的高段之處,在於它不容易被明確定義,因為它不像明白的指令那樣有具體要求,也不像職場霸凌那樣直白粗暴,而是潛藏在「你也不想讓大家失望吧?」這樣的話語中,在你想說「不」的那一刻,植入一種「你不夠好」的罪惡感。

職場情勒的高段之處,在於它不容易被明確定義。(圖/Pexels)

職場情勒的高段之處,在於它不容易被明確定義。(圖/Pexels)

 

常見的職場情勒話術,你中幾個?

1. 「這不是責任,是成長的機會」
表面鼓勵你挑戰更高層級的任務,實際上卻沒有給予對等的資源、回報與支持。這種「包裝過的壓力」讓你在接下責任時,無法拒絕也無從求助。舉例:資深員工離職,主管說:「妳最了解這個案子,我相信妳可以接起來。」聽起來是讚美,實則是把整個團隊的重擔丟給一個中階員工,而沒有相對應的薪資或職稱調整。

2. 「大家都加班,你不做,別人要補」
將團隊間的壓力與責任互相轉嫁,讓人產生「不加班是拖累別人」的罪惡感。久而久之,連自己原本正常的下班時間都不敢堅持。舉例:你準時下班,主管說:「那這份報告只好交給小林了,他昨晚已經加班到十點。」這不是提醒,而是一種暗示──你應該感到愧疚。

3. 「我們是家人,這點小事你不幫嗎?」
利用「情感連結」讓人無法拒絕額外的請求,特別是辦公室文化強調「向心力」或「歸屬感」的時候,更容易模糊私人與工作的界線。舉例:週末臨時要拍公司宣傳照,主管說:「難得大家在一塊兒,不來就太可惜了。」你本來有私人安排,但最後還是吞下去。

常見的職場情勒話術,你中幾個?(圖/JTBC)

常見的職場情勒話術,你中幾個?(圖/JTBC)

 

不是你太敏感,而是你的界線被侵蝕了

當你開始懷疑自己的感受:「是不是我太玻璃心?」、「是不是我太不合群?」請停下來想一想:你的不舒服,很可能是界線被踩過的訊號。

真正成熟的工作文化,應該能夠容許說「不」,尊重每個人對於工作的分際與節奏。在那樣的環境中,成長不該來自壓迫,團隊精神也不該建立在情緒負債之上。

 

為什麼我們會接受情勒?不只是怕丟工作

除了現實壓力,多數人在職場中被情緒勒索,往往是出於「不想當壞人」的心理。從小被教導要體貼、配合、不惹麻煩的人,在面對不合理的職場要求時,反而更容易壓抑自己、內化問題。

此外,台灣職場文化普遍強調「吃苦當吃補」、「年輕人要撐過去」,這種價值觀讓很多人把身心耗竭視為一種成熟與忠誠的表現。但當一個團隊的運作,需要靠成員持續的自我犧牲才能維持,問題從來就不是個人的抗壓性,而是整體結構早已不健康。

你也被「職場情勒」了嗎?(圖/Pexels)

你也被「職場情勒」了嗎?(圖/Pexels)

 

該怎麼自處與應對?三個實用小提醒

一、把焦點從「是不是我的問題」轉向「這樣的結構合理嗎?」

首先,辨識出這些話語背後的操控意圖,是第一步。當你聽到那些讓你心裡咯噔一下、不太舒服的語句時,不妨問問自己:「這真的是為我好?還是對方只是在包裝他要我做的事?」「我不照做,會怎樣?那個『怎樣』是我可以承擔的嗎?」當我們願意重新審視關係的界線,就能把「感到有壓力」和「真的該做」分開來看。

二、練習設立界線,用「事實而非情緒」回應

接著,你需要學會更中性的回覆方式。你不一定要立刻回絕得很硬,但可以先建立停損點,例如:「我先評估一下目前的進度,明天再給你答覆。」或是「我想進一步討論合作內容,這份專案可能需要協調資源才能進行。」這些話語都在做一件事:把決策主動權拿回來,不再讓別人用情緒先攻佔你的心。

三、建立支持網絡,不讓自己孤軍奮戰

找一兩位值得信任的同事或職場導師聊聊,把自己的感受說出口,本身就是一種自我釐清與支持。必要時,也可尋求外部資源如心理諮詢、勞動法諮詢等協助。如果你身處的職場文化就是習慣用「情感」代替制度與界線,那麼你需要評估的,可能已經不是某一件任務要不要接,而是:這樣的環境,還適不適合你長期發展?

評估這樣的環境,還適不適合你長期發展?(圖/Pexels)

評估這樣的環境,還適不適合你長期發展?(圖/Pexels)

 

情勒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習慣了它

我們無法完全避免情緒勒索,尤其在權力不對等、目標導向的職場中,某些操控方式可能是無意識的慣性。但你可以選擇不讓自己長期困在這樣的輪迴裡。

也許你還無法馬上反擊或離職,但從辨識情勒開始,就是對自己的一種溫柔保護。別讓別人的期待,成為你疲憊不堪的枷鎖。不是你太敏感,而是你已經看清,什麼樣的職場關係,才值得長久共處。

 

延伸閱讀:

解碼職場、情場的 6 種社交操控:當別人試探你的底線,該如何優雅反擊?

【職場心測】等待公車時,你是哪一種姿勢?測你在職場的心理狀態、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