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婚姻,多數人第一個聯想到的,還是「愛情的終點」、「人生大事」、「安定感」這類聽起來理想又溫暖的詞。但近幾年,愈來愈多研究開始挑戰這個長久以來的主流信念,甚至直接告訴我們一個驚人的事實:婚姻,並不一定讓人更幸福。
尤其是對女性來說,情況可能更複雜。英國行為科學家 Paul Dolan 表示——最健康、最快樂的一群人,其實是從未結婚、也沒有孩子的女性;而婚姻的最大受益者,反而是男性。
「幸福指數最高的,是單身女性」
Paul Dolan 是倫敦政經學院的行為科學教授,他根據英國政府的大型調查資料(UK Time Use Survey)寫下了一本書,書名就很挑釁——《Happy Ever After: Escaping the Myth of the Perfect Life(從此幸福快樂:擺脫完美生活的神話)》。這本書的主旨,就是要戳破我們從小被灌輸的「完美人生腳本」,而其中最被拿來檢討的部分之一,就是婚姻。
在研究中,Dolan 發現,未婚無孩的女性,不僅在情緒上比已婚女性更快樂,甚至在健康狀況上也更好。他甚至開玩笑說,「女人結婚後反而壓力更大、活得更短,收入也更少,唯一的安慰大概是妳能說『我有老公』。」
這句話雖然有點酸,但從統計來看,它確實點出了某種社會現象:女人進入婚姻後,常常要承擔更多無形的照顧責任,職涯發展也會因育兒或家庭角色受限,最終變得更疲憊、更犧牲。

英國行為科學家 Paul Dolan 表示:「幸福指數最高的,是單身女性」。(圖/Pexels)
「男人因婚姻受益,女人卻付出更多」
那男人呢?Dolan 的數據顯示:結婚對男性來說確實有更多健康與心理上的好處。比如說,已婚男性比單身男性活得更久、心血管疾病較少,心理健康也更穩定。
原因其實不難想像——婚姻對多數男性來說,提供了一個情緒支持與生活管理的機制。簡單講,有另一半幫你安排生活、照顧情緒、管理家庭,這種「有人幫我顧」的感覺,當然會讓他們身心狀況都更好。
但這些照顧、陪伴與支持,誰來提供的?很常是女性。
心理學家 Bella DePaulo 甚至在《Psychology Today》上寫下這著註解:「婚姻最終讓男人更快樂,卻讓女人更累。」
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人要結婚?
正如 Paul Dolan 所說:「如果妳是一個事業成功、情緒穩定、有朋友、有生活重心的單身女性,那妳的幸福指數可能遠比某些婚姻中掙扎的妻子還高。」
既然這些研究都指出,婚姻對女性不見得更幸福,那為什麼還是有這麼多女人義無反顧地踏入婚姻,甚至從小就夢想著婚禮?
原因很多,但我們可以歸結成兩個字:文化。

婚姻不只是感情,更被賦予一種「社會合法性」的認證。(圖/Pexels)
從童話故事、偶像劇到家族聚餐,婚姻一直被包裝成「成功的人生標誌」。婚姻不只是感情,更被賦予一種「社會合法性」的認證。即使在現代,有些女性在婚姻中不快樂,也可能因為怕被貼上「離婚」、「失敗」、「沒人要」的標籤而硬撐。
但,這幾年也有越來越多學者與媒體呼籲:「單身不該被污名化。」、「我們應該重新定義幸福的形式。」幸福不該只靠婚姻來決定,也不該以是否「成家」作為衡量標準。
許多單身女性正過著精彩、有意義的生活。她們可能更專注在自己的興趣、職涯發展、人際連結或內在成長。她們不是因為找不到對象才單身,而是知道自己值得一段不犧牲自我、也不勉強的關係。
結婚的意義,變成一種體驗
這並不是一篇反婚姻的文章,也不是要說「結婚不好」。相反地,它是想提醒我們:婚姻從來不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途徑。
說穿了,現在的結婚,對很多人來說,已經不再是人生的必經階段,而是一種可以選擇的「人生體驗」。
就像旅行、創業、搬去一個新城市生活一樣,有些人會想結婚,是因為他們想要感受看看「兩個人一起生活」會是什麼模樣,而不是因為社會叫他們非做不可。
如果你找到一個願意共同經營關係、共享責任的伴侶,那當然太棒了!但如果你此刻單身、沒有結婚計畫,那也不代表你的人生哪裡少了一塊。
最重要的,不是婚姻或單身,而是你能不能誠實面對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畢竟,幸福這件事,從來不是靠婚姻狀態來決定的。

最重要的,不是婚姻或單身,而是你能不能誠實面對自己。(圖/Pexels)
延伸閱讀:
單身不談戀愛的 6 大好處:那些一個人生活的片刻,原來那麼值得珍惜
成為母親,妳最大的轉變是什麼?11位不同世代媽媽的真心話:「我變溫柔,也變膽小」
我們都有想抱抱的「肌膚飢渴症」?每天擁抱 4 次,其實是人類的基本生存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