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台灣建築團隊「黃聲遠與田中央工作群」用創作擁抱《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by jjhkasAlice.P
專訪|台灣知名建築團隊「黃聲遠與田中央工作群」走進《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縫合人類與自然的美好關係(圖:田熊隆樹)

三年一次的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以下稱:大地藝術季)以「環境保護與再生」為題,集結 41 個國家與地區、275 組藝術家,展示共 311 件作品。台灣「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在知名藝術策展人北川富朗(Fram Kitagawa)的邀約下遠赴日本參展,由曾再田中央工作群工作多年的日本建築師田熊隆樹從社區規劃的角度發想,預計打造出一系列「引人入勝」的作品,首個實體名為「被大地擁抱的座椅」,期盼讓人記起初心,感受在地人文風景。iLady 特別採訪了主持建築師黃聲遠、日本建築師田熊隆樹(Ryuki Taguma),一同爬梳作品的設計脈絡與發現。

非普通建築事務所 以建築設計縫合自然環境

位在台灣宜蘭的「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是間難以定義的建築事務所,有別於市面上的建築事務所型態,團隊成員來自世界各地,COVID-19 前,曾經常有日本、印度、新加坡、法國、美國等建築師共聚一堂,踏在宜蘭土地上生活著,感受日常中的滋養與脈動,透過因地制宜的方式,開啟建築創作。

提及建築理念,主持建築師黃聲遠表示:「建築的根基,是根植在真實生活中,但生活最真實的狀態,卻非固定不動,而是無時無刻變化」,認知事物本身藏有變化萬千的可能,靈活調整運用,成了「田中央工作群」的創作信仰,所以我們會看見淡水的「雲門劇場」融合新舊建築,呈現寬闊的臨場視野;宜蘭「幾米廣場」將歷史建物結合繪本角色,讓遊客猶如置身繪本中;宜蘭「壯圍沙丘旅遊服務園區」融入地景脈絡,喚回風吹沙地、沙岸等意象,創造顛覆大眾印象的服務區樣貌。

抱持著開放自由的心態,重視土地之於人類連結的田中央工作群一步步踏實地的走,逐漸綻放光芒。2016 年起連續受邀到歐洲舉辦建築巡迴展,足跡遍及芬蘭、愛沙尼亞、波蘭、捷克、英國劍橋和法國波爾多;2017 年黃聲遠獲日本「吉阪隆正賞」榮譽,也是該獎項首次頒發給非日籍團隊;2018 年田中央代表台灣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並接著受邀進入更正式的軍火庫主展場,突破外交限制讓世界看見台灣的建築。

「雲門劇場」融合新舊建築,呈現臨場視野(圖: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雲門劇場」融合新舊建築,呈現臨場視野(圖: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壯圍沙丘旅遊服務園區」融入地景脈絡(圖:交通部觀光署東北角及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壯圍沙丘旅遊服務園區」融入地景脈絡(圖:交通部觀光署東北角及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將社區規劃思維導入《大地藝術祭》

田中央工作群的任務涵蓋獨棟建築、公共建設、環境景觀等項目,每當執行一項案件時,團隊會投入大量時間進行場地勘查,深入了解土壤植披、地理環境、風向光照等條件後才讓建築發生,期盼連結起人類、自然的美好關係,這樣的理念,恰好呼應《大地藝術祭》希望藉由藝術活絡社區的核心精神。

回想起北川富朗之邀,黃聲遠分享:「大約是四年前了,北川先生最初是邀我們扮演一個社區規劃師的角色,因為《大地藝術祭》的初衷是為了照顧地方,田中央多年來在台灣推動的『維管束』工作方式,可能是重新熱絡大地藝術季發源地『松代』的方法,我也欽佩北川的善意和能量,可以吸引到好的藝術家。」

有別於受邀而來的藝術家,田中央工作群以社區規劃的角色出發,克服在地條件、人力外流之困境,運用建築專業牽起居民生活,打造出不只是欣賞,還能引發停留的設施,讓地方活絡,「北川先生希望讓原本逐漸沒落的地方重新煥發活力,尤其是隨著藝術祭的發展,大家多是匆忙打卡,沒有真正停留下來進而走進在地村落。」

可令人煩惱的是,以田中央的工作,建築師至少要在當地待上一年,體驗過春、夏、秋、冬,才比較有厲害的方法,「何況那時候因為疫情根本不能去日本,直到去年疫情趨緩,才趕快去現場。我認同北川的心願,討論出最好的方式是將任務交由田熊隆樹多下工夫,他已在田中央工作 6 年半,一起走過相似思維與價值觀,專業技術更獲不斷成長,正開始想何時回到日本家鄉投入工作,真是此案的最佳人選。」

春暖花開時節,山景蓊鬱茂盛(圖:官網@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春暖花開時節,山景蓊鬱茂盛(圖:官網@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冬季時滿佈白雪(圖:官網@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冬季時滿佈白雪(圖:官網@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青年建築師做了張椅子 活絡地方魅力

鄰近十日町市松代車站旁的「農舞台」是《大地藝術祭》創辦最初的重要據點,有著俄羅斯藝術家組合 IIya & Emilia Kabakov 之作「梯田」及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的雕塑作品「花開妻有」,往一旁的山上走,沿途則能欣賞到其他戶外作品。

去年七月出發探勘時,田熊隆樹、黃聲遠及團隊夥伴同行,「我和黃老師、同事去那邊的時候,首先看到的是由荷蘭建築事務所 MVRDV 設計的『農舞台』,從旁邊往山上走,步行約需一、兩個小時,有很多戶外作品展示在那裡,因為酷暑,第一個感想就是趕著爬上爬下非常累。」

四處望去,團隊發現沿途沒有休憩空間,因此貼心的選定一系列能欣賞到河川、山脈的區域,提供一些低調的休息設施。田熊隆樹考量當地陡峭山坡多,便和北川在地夥伴挑了第一個適合地形,結合日本起源、在台灣發揚光大的洗石子工法,透過現場和樹林的直覺互動,將長 12 米的座椅融入坡地。

附近聚落的模樣(圖:田熊隆樹)

附近聚落的模樣(圖:田熊隆樹)

泥作師傅正在進行施作,一旁為清洗完的模樣(圖:田熊隆樹)

泥作師傅正在進行施作,一旁為清洗完的模樣(圖:田熊隆樹)

為整體規劃地圖,希望透過一系列的低調設施進行社區規劃(圖:田熊隆樹)

為整體規劃地圖,希望透過一系列的低調設施進行社區規劃(圖:田熊隆樹)

然而,製作過程中充滿了挑戰。眾所周知,日本鄉村面臨高齡化、人口外流的問題。起初,他委託大型營造廠製作模板卻因為既正式又僵化的生產體系、造價等問題層層堆疊,田熊隆樹耗費不少心思,直到認識了一間由父子經營的地方營造廠,兩人願意根據田熊隆樹的手工模型和手繪圖進行討論,透過手工方式思考才讓作品做出來,田熊隆樹分享:「我們利用原本的地形,將椅子前面做成一節一節的,保留這個地方的獨特尺度,洗石子則是將水泥、當地石材混合後加色,呈現土色,『無形的』融入周遭環境。」

人們可以依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或坐或躺在「被大地擁抱的座椅」,欣賞搖曳的樹影、蓊鬱的山脈美景及逐漸駛來的火車。對於曾在田中央待久了的田熊隆樹而言,除了能讓趕來趕去的藝術愛好者既得慢下來,更重要的是讓當地人來這裡放鬆,他也希望能持續發展越後妻有地區的整體規劃,更了解在地現況後調整其他設計中的據點,地方精神就是藝術的本身。

長椅能讓人自在地坐著、靠著、躺著(圖:田熊隆樹)

長椅能讓人自在地坐著、靠著、躺著(圖:田熊隆樹)

左起為黃聲遠、田熊隆樹(圖: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左起為黃聲遠、田熊隆樹(圖: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專訪結束後,筆者認為建築的本質,在於順應人類生活的區域變化。正如田中央工作群與田熊隆樹共同打造的「被大地擁抱的座椅」,這個設計不僅彰顯了地方特色,更成為了大眾的休憩空間,它讓人們不會遺忘這片土地,而是能在此享受自然美景,真正欣賞自己的日常生活。

延伸閱讀:

台灣作品登上 2024《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11/10 前遊日本新潟看地方創生

37歲受精神折磨自戕,離世後才揚名國際!從《梵谷:尋光之路》登台真跡,一探天才畫家的戲劇人生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