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為什麼總因「做自己」而焦慮?《安娜.卡列尼娜》寫給每一個被評價過的妳

by Sally.H
《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電影劇照。(圖/IMDb)

「每個幸福的家庭都一樣;每個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

如果妳聽過《安娜.卡列尼娜》,可能記得這個故事的結局——一位優雅貴氣、富有魅力的女人,為了追求愛情放棄一切,最後選擇在鐵軌上結束生命。

聽起來很悲情對吧?這個故事過去常被理解為「一個女人因為婚外戀走向滅亡」,但若我們回望她經歷的掙扎與孤獨,會發現她承載的其實是許多女性身上至今未解的焦慮——我可以不扮演他人眼中理想的我嗎?如果我選擇做自己,會不會付出無法回頭的代價?

《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電影劇照。(圖/IMDb)

《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電影劇照。(圖/IMDb)

 

安娜,說不定就是我們的前世

俄國作家托爾斯泰(俄文:Лев Толстой;英文:Leo Tolstoy)筆下的安娜,是 19 世紀社交圈裡的女神級人物,她美麗、體面、會說話、有一個「看起來完美」的丈夫和孩子。她活成了那個時代女性的模範答案,只是她發現——那根本不是她想要的。

可惜的是,當她試圖脫離「理想妻子/母親/貴婦」這個角色時,換來的不是自由,而是一連串從社會、家庭甚至自己內心而來的審判。

同樣地,在今天的世界裡,女性表面看來擁有更多選擇,但那份來自「期待扮演正確角色」的壓力,其實並沒有真正消失。

妳可以是工作上的領導者,但妳最好別太強勢;妳可以選擇生孩子,也可以不生,但如果選擇了母職,社會會要求妳像聖母一樣全然奉獻;妳可以穿自己喜歡的衣服,但也要小心別被評論為「太暴露」或「不體面」⋯⋯。

《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電影劇照。(圖/IMDb)

《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電影劇照。(圖/IMDb)

 

成為「別人眼中的好女人」,真的好累

在心理學中有個詞叫「角色衝突」(role conflict),指的是個體在多重社會角色中,面對彼此矛盾的期待時,產生的焦慮與失衡。現代女性往往同時扮演伴侶、母親、女兒、職場專業人士、社群表現者,甚至還要在自己內心維持某種自我實現的理想。

如果妳太照顧他人,被說失去自我;如果妳太忠於自我,又容易被說自私冷漠。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女性明明過著看似「一切都好」的人生,心中卻常覺得無所歸屬,甚至感到一種難以言喻的罪惡——好像「不完美」就代表妳辜負了什麼。

這正是安娜的處境。她不是為了某個人去愛,而是為了脫離那個被安排的身份。

但她所處的時代,並沒有給她安全的退路;而在今天,這樣的退路雖然看似開放了,但其實女人仍被許多無形的框架緊緊包圍。

在這些對立的價值之間,每個人都像安娜一樣站在某條鐵軌上不知該往哪走卻無法下車。

《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電影劇照。(圖/IMDb)

《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電影劇照。(圖/IMDb)

 

現代的安娜,仍會墜落嗎?

我們或許會想,如果安娜活在今天,她是不是就不會那麼悲劇?她可以離婚、重新生活、談戀愛,甚至重建職涯。但這樣的假設也許太過樂觀。

看看我們所熟悉的現實——女明星公開戀情被謾罵,女性企業家被懷疑「家庭是否失衡」,甚至只是上街穿著自由些,也可能在留言區被攻擊。就算在婚姻之外追求愛情與自我,也仍然可能被貼上「破壞別人家庭」或「任性不負責任」的標籤。

安娜之所以成為經典角色,是因為她的命運早已超出她個人的選擇,而成為一種被社會規訓與道德凝視壓垮的象徵。她之所以無法繼續活下去,是因為在她的世界裡,一旦失去某種「完美女性」的形象,就不再被允許存在。

而我們,也仍活在那樣的時代延長線上。

《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電影劇照。(圖/IMDb)

《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電影劇照。(圖/IMDb)

 

我們該如何學會勇敢,而非恐懼?

我想,安娜最大的悲劇,不是她愛上了誰,而是她不再知道「哪個版本的自己」才是真實的。她太渴望愛了,但世界卻告訴她:「妳不能只是為自己而活。」

而我們也常在這樣的自我懷疑裡掙扎:「我這樣是不是太自私?」「我真的有資格拒絕別人的期待嗎?」「我會不會讓人失望?」

重讀《安娜.卡列尼娜》,會發現它不只是一本關於婚姻與愛情的小說,而是一面映照現代女性心境的鏡子。那些看似遠古的道德審判、角色壓力,其實仍深埋在我們生活的土壤裡。

所以,當你覺得自己被角色期待困住,覺得做什麼都不對、都不夠好,也許可以想一想:妳不是唯一這樣的安娜。

《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電影劇照。(圖/IMDb)

《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電影劇照。(圖/IMDb)

 

獻給不願再迎合、渴望自由呼吸的妳

當我們說「我們都可能是安娜」,並不是說我們注定要走向毀滅,而是說,我們都在和那份角色焦慮拔河;我們都想知道,做一個「不是所有人都滿意的自己」,是不是也能被愛、被容許、被看見。

安娜的故事不該只是個悲劇警示。它也是一種呼喚——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利拒絕成為「理想形象」,都有權利在混亂中尋找自己的聲音與位置。

每個不再願意迎合期待、渴望自由呼吸的女人,都是那個從火車站邊望向遠方的身影——也許微弱,也許孤獨,但從未不重要。

也許我們會繼續掙扎、猶豫、不確定,但只要妳知道:妳可以成為不完美但真實的自己,那就夠了。

 

延伸閱讀:

高貴、瘋狂、孤獨或無愛—— 6 位希臘女神愛情故事,像極了我們的縮影

人生茫然?《小婦人》療癒女生們的 5 件事:自我懷疑是很正常的,成為自己是一輩子的練習

「狗血劇始祖」莎士比亞的 4 堂文學愛情課,教我們如何清醒勇敢地去愛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