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的 4 月 14 日,韓國與東亞地區的年輕人之間,逐漸興起了一個名為「黑色情人節」(Black Day)的日子。這一天,與西方的情人節(2 月 14 日)與白色情人節(3 月 14 日)相對應,是屬於「沒有收到巧克力、也沒有人可以回禮」的單身者所共度的節日。
這天在韓國,單身者會穿上黑色衣物,聚在一起吃一碗黑色的炸醬麵(짜장면),象徵孤單但不孤立的存在。但這個節日真的是單純為了讓「情場失意者」自嘲自憐嗎?或者,我們可以從更深的文化與心理角度,看見黑色情人節所代表的時代意義與人際情感的變化?

屬於單身者的節日,4/14黑色情人節的意義。(圖/Pexels)
單身的節日,還是自我存在的宣言?
對於長年習慣以「成雙成對」來定義愛情價值的社會來說,單身常常是被邊緣化的存在。尤其在每年的情人節與白色情人節,大街小巷的商家、廣告、社群平台紛紛鋪天蓋地地灑糖,把「有伴侶」描繪成一種成功或幸福的象徵。在這樣的環境下,單身者不只是「沒有人約會」,更像是「不被認可」的一群。
黑色情人節的出現,正是這樣一種文化緊張感的回應。
它不再刻意模仿浪漫,也不需要強行「快樂單身」,而是透過一種幽默甚至略帶苦味的方式,承認孤單的存在、消化自我與社會之間的落差。在這一天,大家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我單身,但我很好。吃炸醬麵也不需要配對。」

屬於單身者的節日,4/14黑色情人節的意義。(圖/Pexels)
為何是「黑色」與「炸醬麵」?
黑色在大多數文化中象徵著神秘、內省、有時也帶著哀悼與孤獨的意味。而炸醬麵,則是韓國常見的平民美食,以甜鹹交織的黑豆醬為主體,是學生、上班族、剛分手的人都會點的一道料理。它不昂貴、沒有儀式感,卻帶有一種樸實與安慰的力量。
黑色情人節選擇黑色與炸醬麵為符號,本身就像是一種文化上的「反節日」行為——拒絕被粉紅泡泡綁架的情感想像,也拒絕把愛情視為人生唯一的價值指標。

屬於單身者的節日,4/14黑色情人節的意義。(圖/iQIYI)
單身,不等於缺憾
近年來,「單身」作為一種人生選擇,而非過渡狀態,越來越受到討論。無論是因為職涯、創傷、自我探索,或純粹因為還沒有遇到對的人,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暫時不進入關係,或者重新定義「關係」本身的樣貌。而黑色情人節正是這樣一個提醒我們:關係可以很多元、情感也可以很多層次的節日。
它讓我們停下腳步想想,是否真如社會期待那般,「被愛」才能證明價值?或者,我們也可以在獨處中,學會與自己相處、傾聽內心,甚至療癒過往未竟的傷痕?
黑色情人節,是一種自我修復的儀式
節日不只是慶祝,更是一種「給予意義」的行為。黑色情人節的出現,為單身者創造了一個共同的空間,一個可以笑談失戀、交換近況、甚至只是靜靜吃碗麵的日子。而那碗炸醬麵,也許就像一種心理儀式:苦甜交織的醬汁,像極了我們與自己相處的過程——一開始難以咀嚼,但久了,竟也成為習慣甚至是慰藉。
在這個節日中,我們得以修復一種被主流價值壓抑的情感狀態,重新確認:「就算沒有人在情人節送我巧克力,我也依然值得被愛——尤其是被自己愛。」

屬於單身者的節日,4/14黑色情人節的意義。(圖/Pexels)
從「單身聯誼」到「自由表達」:年輕世代的轉變
有趣的是,近年黑色情人節在韓國與台灣,已經不再只是苦情的代名詞,而更像是一場年輕人自發的社交活動。有些餐廳會推出限定版炸醬麵套餐,社群上會發起「#黑色情人節OOTD」穿搭活動,甚至有些人會選擇這天告白、聚會,或獨自旅行。
這代表年輕世代已經逐漸從「單身就是失敗」的迷思中跳脫,轉而以更自在的態度看待感情狀態的多元性。他們明白——不論身旁有沒有人牽手,人生本身就是一段值得好好走的旅程。

屬於單身者的節日,4/14黑色情人節的意義。(圖/Pexels)
不是情人,也能有節日
黑色情人節的存在,並不是為了抵抗愛情,而是為了讓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情感位置」。它提醒我們:孤單不是缺陷,情感不必標準化,人生也不該只有一種版本。它提供了一個難得的空間,讓我們可以坦然面對自己的情感現狀,無需偽裝,也不必逃避。
所以,今年的 4 月 14 日,不妨邀請自己或幾位好友,換上黑色衣服,點一碗炸醬麵,在黑色的沉靜與真誠中,與自己的情感和解,也為自己的存在舉杯。
因為——你不是沒有人愛,而是先學會了怎麼好好愛自己。
延伸閱讀:
正被「假獨立」掏空你的心靈?不是每個人都要當女王,撐起平凡日常也是偉大
你正在悄悄變好的 10 個跡象:那些看似無聲的自我成長,其實一直在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