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歌手柴郡貓的創作地圖:在翻譯與音樂之間,築起一座台日交流的溫柔小橋

by Sally.H
專訪歌手柴郡貓的台日文創作地圖。(圖/柴郡貓 提供)

在獨立音樂圈裡,有一位既溫柔又堅定的創作歌手與翻譯工作者──柴郡貓。

在白天與夜晚的交界處,她是語言的橋梁,也是旋律的詩人。從翻譯稿件到創作音樂,柴郡貓穿梭於台灣與日本、理性與情感、文字與聲音之間,像一隻永遠不在固定位置出現的貓,在不同領域靈巧跳躍,也靜靜留下屬於自己的足跡。

透過這次專訪,我們跟著她的故事,認識一個在台日文化之間游走的靈魂,也重新認識翻譯與獨立創作歌手的生活樣貌。

專訪歌手柴郡貓的台日文創作地圖。(圖/柴郡貓 提供)

專訪歌手柴郡貓的台日文創作地圖。(圖/柴郡貓 提供)

 

從 JPOP 到日文系,走向音樂創作的路

柴郡貓從小就對日本文化充滿憧憬。她記得自己是因為小時候看日劇,被那種浪漫、夢幻的場景深深吸引。於是,大學與研究所,她都選擇了日文系,並在學生時期加入吉他社團,一邊聽著 JPOP,一邊練習自彈自唱。

最初,她並沒有立刻開始創作。直到即將從學生身份畢業,成為新鮮人之前,她不願放棄心中的夢想,才開始嘗試寫歌,用吉他彈唱自己創作的旋律。她在 StreetVoice 音樂社群公開分享作品,後來開始報名各種音樂祭。2009年的海洋音樂祭,是她第一次站上大型、公辦且歷史悠久的舞台。

「那時候因為寫歌沒有限制,就寫了中文和日文歌。」她說,也因為這樣,意外開啟了日系廠商找她寫廣告歌的契機。第一首廣告歌竟一次過關沒有被修改,讓她感覺自己遇到了什麼好運,也意識到,或許自己真的很能想像別人想要的是什麼。

專訪歌手柴郡貓的台日文創作地圖。(圖/柴郡貓 提供)

專訪歌手柴郡貓的台日文創作地圖。(圖/柴郡貓 提供)

 

音樂與翻譯雙軌並行的生活

研究所畢業後,柴郡貓也曾經歷過找工作迷惘的階段。她曾擔任大學的約聘助理,五點下班、有寒暑假,讓她有時間發展音樂。但隨著生活壓力漸增,她意識到單靠音樂無法維持生計,於是開始尋找兼職。

她進入了一家日本旅遊網站,擔任翻譯記者與企劃主任。兩年正職期間,她採訪了無數台灣美食店家,也因為職業傷害而體重暴增。這段時間,她也同時籌備了自己的第一張專輯,但壓力與疲憊讓她的肝指數過高,最終選擇轉為兼職。這一做,就是九年,直到網站在疫情前撤出台灣,才正式告一段落。

轉型接案後,她接觸了更多展場口譯、音樂祭口譯、電影字幕翻譯、歌詞翻譯等工作,也與「本色音樂」合作,將台灣音樂輸出到日本。她笑說,自己很幸運,能透過工作接觸到自己喜歡的領域——音樂與日本文化。

柴郡貓擔任廣島HIT觀光大使。(圖/柴郡貓 提供)

柴郡貓擔任廣島HIT觀光大使。(圖/柴郡貓 提供)

 

成為台日文化的橋樑

柴郡貓始終把「成為台日交流的橋樑」當作自己的夢想。有一次,有日本人特地找到她的IG,感謝她翻譯的台灣饒舌音樂,讓他們能聽懂喜歡的歌曲。那一刻,她感到無比的開心與成就感。

她的 YouTube 頻道像是一份行動履歷,紀錄了自己的音樂作品、MV、自製短片,以及作為日本觀光大使的活動紀錄。甚至在疫情期間,她還因緣際會參與了NHK節目《中村倫也料理節目》的台灣篇拍攝,親自示範製作麻油雞,成為連結兩地文化的小小契機。

「要不是疫情,這件事根本不會發生。」她感嘆道,人生總是充滿了意想不到的交集,而她很感謝能夠成為其中的一部分。

專訪歌手柴郡貓的台日文創作地圖。(圖/柴郡貓 提供)

柴郡貓因緣際會參與NHK節目拍攝(圖/柴郡貓 提供)

 

創作,是生活的延伸

一路走來,柴郡貓也曾經迷惘過。年輕時,她也曾困惑:「為什麼自己無法被聽見?為什麼不紅?」但隨著時間過去,她理解到,每個被看見的人,背後都是無數努力與累積。現在的她,把創作當成生活的一部分。

創作就是生活上感覺到的一些事情。」她說,疫情期間曾經想過「賣歌」,但很快發現,對她而言,創作是表達自己的方式,不只是商品。

每一次的新歌靈感,都源自她親身經歷的片刻。像是「一期一會」的概念──人生中每一次相遇,可能就是唯一的一次,這讓她寫下了感傷又充滿感謝的新作品〈この言葉だけ君に言うよ〉。而另一首歌〈空色〉,則象徵著重新出發的希望。

 

獨立製作的苦與樂

作為獨立創作歌手,柴郡貓幾乎一手包辦專輯的每個環節。從募資、製作、發行,到MV剪輯、卡帶設計,無一不親力親為。她笑稱自己是「無情的社畜」,為了省預算,什麼都要自己做。

「播卡帶的時候,聲音會有一點歪歪的,很有儀式感。」她這樣形容那份手作的溫度。即使辛苦,這份過程中蘊含的生命力,對她來說是無可取代的。

她也提到,AI雖然可以幫助一個人完成很多工作,但多人合作的作品,往往能碰撞出更多不同的生命力。從詞曲創作、編曲、錄音,每一個環節,都是作品走向不同解讀與世界觀的關鍵。

柴郡貓_中文單曲〈我想說的,其實還有很多很多〉封面

柴郡貓_中文單曲〈我想說的,其實還有很多很多〉封面

 

口譯工作的日常與思考

除了音樂,柴郡貓的另一個重要身分是口譯工作者。她接過的案子五花八門,從音樂祭、展場、媒體專訪、到正式商談會,每一次都需要不同的準備。

「隨行口譯有點像保母,隨時解決歌手或樂團的大小問題;正式翻譯就需要專業知識,像是面對媒體或商談展會。」她說,自己會事先蒐集台灣伴手禮資料、文化背景,甚至 follow 許多相關帳號,從日本朋友那裡得到第一手資訊。

她認為,口譯工作很適合喜歡接觸不同生活型態的人。因為每一次的案子,都是接觸新的世界、遇見新的人,對熱愛音樂與文化交流的她來說,無疑是一種享受。

柴郡貓於神戶甜點記者會擔任口譯。(圖/柴郡貓 提供)

柴郡貓於神戶甜點記者會擔任口譯。(圖/柴郡貓 提供)

 

關於口譯和音樂,她未來的夢想

談到給新手的建議,柴郡貓說得很實在:「口譯工作適合喜歡接觸不同層面的人,但也要有快速適應新環境的能力。」

而問到未來的夢想,她微笑著說:「想上日本的紅白歌合戰。」但她補充,自己不用一定是以歌手的身分,哪怕是以口譯的角色參與,也會覺得非常榮幸。對她而言,重點是能夠持續成為台日文化的橋樑,不論形式。

人生就是這樣,總有意料之外的相遇與串連。柴郡貓用自己的方式,在翻譯與音樂之間穿梭,緩緩地,穩穩地,築起一座座看不見但深刻存在的橋樑。

延伸閱讀:

專訪|JUD 陳泳希:新專輯《當我不敢說》尋找內耗出口,在迷幻律動中療癒都市孤獨

專訪|日本歌手優河與貓共譜療癒生活:「作音樂沒有捷徑,要認真聽從自己的心」

專訪|當台灣女團開出一朵怪可愛的花— babyMINT :「我們沒在比漂亮,也不打算裝!」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