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是不是常常覺得,無論自己說什麼,伴侶的第一反應總是「才不是!」、「你想錯了!」、「我沒那樣覺得!」無論是生活上的小事、感情上的討論,甚至只是單純分享想法,對方總會下意識地先反駁,讓妳感到無奈又疲憊。但因為愛著對方,不想讓這樣的溝通模式影響彼此的關係,卻又不知該如何改善。
請記得這不是妳的錯,妳可能遇上了「反駁型人格」的伴侶,這類型的人習慣先否定對方,再表達自己的看法,這並不一定代表他們刻意要與妳對立,而可能是他們內在的一種溝通習慣。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特質?又該如何調整對話方式,讓彼此的溝通更加順暢呢?

另一半總是否定你?妳可能遇上了「反駁型人格」的伴侶(圖:《我的女神室友斗娜》劇照)
另一半,是如何養成反駁型人格?
「反駁型人格」是溝通方式的一種,這類型的人往往成長於較為權威的家庭環境,從小面對嚴格的管教,必須按照父母的期待去做決定,比如選擇就讀的科系、穿著風格,甚至是髮型。
長期處於這樣的環境,他們的想法與感受可能被忽略,導致內心累積了許多壓抑的情緒,長大後,他們開始對外界的一切產生質疑,學會用反駁來捍衛自己的立場,這也成為他們保護自己的方式,在他人交流時,常常會有以下特質。

「反駁型人格」往往成長於較為權威的家庭環境(圖:《我的女神室友斗娜》劇照)
反駁型人格特質 1:習慣性否定
無論對方說什麼,第一反應總是「才不是」、「你想錯了」。即使後來發現自己有錯,也不太願意主動承認。
反駁型人格特質 2:強烈的掌控欲
不喜歡被糾正,潛意識認為「承認對方是對的」等於自己輸了,因此本能地抗拒接受他人的觀點。
反駁型人格特質 3:自尊心敏感
有時候,反駁並不是針對話題本身,而是出於一種自我保護,害怕在溝通中顯得弱勢。
反駁型人格特質 4:缺乏傾聽習慣
比起理解對方,他們更習慣於反駁,這樣的互動模式往往讓對話變成爭論,甚至引發不必要的衝突。

比起理解對方,他們更習慣於反駁(圖:《我的女神室友斗娜》劇照)
身為另一半,該怎麼溝通才好?
如果伴侶恰好是「反駁型人格」的話,每次溝通都像刺蝟般讓你無所適從,或許可以嘗試「開放式問題」來引導他,比方說「你怎麼看這件事?」、「你認為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這樣方式,能讓對方有表達的機會,將討論重點回歸再溝通,而不是直接陷入「對錯」的爭論。
或者,可以運用「換句話說」的方式,像是當你想提醒對方某件事時,可以說:「我知道你有自己的想法,我只是想分享我的看法,不一定是對的,你覺得呢?」藉此降低對方的防禦心態,不會激起他的勝負欲,反而提高彼此溝通的順暢度。
另外,也能透過「換位思考」來幫助對方理解妳的感受。例如,妳可以輕聲地問:「如果我用這樣的方式回應你,你會怎麼感覺呢?」讓對方站在妳的角度,去感受語氣和態度可能帶來的影響。這不只是讓彼此更貼近,也能讓溝通變得更溫且有同理心。
如果以上方法都宣告無效,對方又開始想反駁,也請替自己「設立界限」,避免反覆的情緒消耗。此時請明確地告訴他:「我很希望我們的對話能是互相理解,而不是爭論。如果我們現在沒辦法冷靜討論,或許可以等一下再談?」透過直白的溝通,讓對方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以及如此溝通對關係的影響。

溝通像刺蝟般讓你無所適從,或許可以嘗試「開放式問題」來引導(圖:《我的女神室友斗娜》劇照)
回到溝通的本質,是兩人都「共好」
一段美好而順暢的關係,從來都不是只靠一個人的努力,而是兩個人都願意用心經營,彼此理解,一起實現「共好」的狀態。因此,當面對「反駁型人格」的伴侶,除了透過調整溝通方式來緩解衝突,讓對方意識到自己的溝通模式可能帶來的影響,也是關鍵的一步。
很多時候,對方的反駁可能並非有意而為,而是一種習慣性的反應,如果妳感受到這樣的溝通方式讓妳感到受傷或疲憊,可以溫和地提醒對方:「我發現我們的對話有時候容易變成爭論,而不是討論,我希望我們能更好地理解彼此,讓對話更順暢。」提醒對方進一步思考,這種溝通方式是否無意間影響了你們的關係。

對方的反駁可能是一種習慣性的反應,如果妳感到受傷或疲憊,可以溫和地提醒對方(圖:《我的女神室友斗娜》劇照)
但,如果這樣的溝通模式已經影響到彼此的關係,甚至讓你們時常陷入爭吵或誤解,妳也可以考慮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或伴侶諮詢,透過專業的引導,幫助彼此找到更適合的相處方式。
每段關係都需要時間磨合,而溝通更是一場需要耐心與理解的練習。如果妳的伴侶習慣性反駁,或許不是故意要傷害妳,而是長久以來形成的溝通模式,嘗試用溫柔的方式引導對方意識到這點,甚至是尋求專業建議,讓彼此的對話不再是爭論,而是更深入的交流。

如果這樣的溝通模式已經影響到感情關係,甚至時常爭吵或誤解,建議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或伴侶諮詢(圖:《我的女神室友斗娜》劇照)
關係的美好,來自於兩個人願意一起努力,找到更適合彼此的相處方式,但也請別忘了,在愛對方的同時,也要溫柔地照顧自己的感受,因為好的關係,從來不是誰遷就誰,而是兩人一起才是好。
延伸閱讀:
給自己一個擁抱!嘗試 7 個「放過自己」的日常練習後,我告別了內耗地獄
旅遊不是逃避,而是充電重啟人生!適合女性獨旅的 5 個療癒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