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群上的討論充滿憤怒,一則又一則貼文讓人越看越感慨。一個完美形象的名人,私下的感情爭議被一一攤開在群眾面前,真相如何尚未分明,但傷害已經造成,大家都很難再用以往的目光看待這個人。
從秘密戀愛、不願承認關係,到分手後撇得乾淨俐落並拒絕任何牽扯。即便這個曾經親密的人最終離世,他也沒有表現出任何哀悼,甚至照常參加派對,一如往常地笑著、享受著他的成功人生。
這一系列反應和行動在理性上都沒有不對,但就是哪裡都透著大多人難以共鳴的冷。是的,就是冷漠。

感情功利主義者無懈可擊的理性,卻讓人無法共情。(圖/SBS)
感情功利主義者的特質
當我們旁觀這一切,難免心生疑問:他真的是這樣的人嗎?事情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讓人聯想到,或許這並不是單純的情感淡漠,而是一種極端的「感情功利主義」。
感情功利主義的人,並非沒有感情,只是所有付出都經過計算。符合他的目標時,他可以展現極大的親和力,讓人感受到他的溫暖;但當關係不再有助於他的形象或利益時,他也能夠毫不猶豫地抽離,不帶一絲遺憾。
這些特質讓他在事業上如魚得水,他懂得如何經營人際網絡,如何展現魅力,如何讓自己成為眾人欣賞的對象。但在最基本的人性關懷上,他卻顯得缺乏共鳴。
當愛情不再、當對方的價值歸零,他選擇了理性上最安全的做法——不參與、不干涉、不負責。

感情功利主義者無懈可擊的理性,卻讓人無法共情。(圖/JTBC)
當關係不再有助利益,他的心態轉變:
遇到已經結束的關係,感情功利主義者的反應很可能會超越「冷漠」,更接近於刻意的殘忍。這可能源於兩種心態:
第一,他認為「這不是我的責任」,甚至覺得對方活該。
他可能一直以來都是個高度自律、強勢的人,認為「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負責」,所以當前女友欠公司債務時,他完全沒有絲毫的同情,甚至可能有一種「你自己闖的禍,別來找我」的態度。這類人對於「弱者」沒有耐心,甚至會對求助者感到厭煩,覺得對方是自己的負擔。
另一種可能性,是他想要徹底撇清關係,甚至用行動劃清界線。
這樣的人往往認為,只要與對方還有一絲情感連結,就有可能被拖下水,所以他寧願用極端的方式表達:「我們沒有任何瓜葛,請別來找我。」這不僅是切割,更是一種「主動斷絕對方的所有可能性」,甚至可能帶有一點報復心理,認為對方的困境與自己無關,甚至覺得對方的遭遇是自作自受。

感情功利主義者無懈可擊的理性,卻讓人無法共情。(圖/tvN)
是什麼養成這樣的性格?
他並非沒有感情,只是所有的感情都經過計算,符合他的目標時,他可以展現極大的親和力,讓人感受到他的溫暖;但當關係不再有助於他的形象或利益時,他也能夠毫不猶豫地抽離,不帶一絲遺憾。
他們可能天生情感較淡薄,也可能是後天養成的心理防禦機制,例如:童年時曾遭遇過情感上的創傷或忽視,導致他學會「感情是沒有必要的負擔」。
或是,他曾經受過極深的情感傷害,因此選擇讓自己「不再投入」以免再次受傷。最有可能的,是這個人長期習慣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生存,形成一種「一切以目標和利益為先」的價值觀。因此他的情感模式是一場有條件的投資,而不是無私的付出。

感情功利主義者無懈可擊的理性,卻讓人無法共情。(圖/SBS)
理性上無懈可擊,感性卻無從接受
理性上來說,他確實沒有法律義務或社會義務進行協助或給予支持。只是,當一個人選擇如此冷漠地切割過去的關係,他也必須接受這種選擇會改變別人對他的看法。
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所帶來的不適,並不只是對他的行為感到震驚,而是對他的整個人格產生質疑。這不是強迫他去做什麼,而是提醒:「當你選擇只用理性來處理情感,社會也會用新的方式看待你。」
看著這樣的人,我們會想到過去認識的那個風趣幽默、精明幹練的人,是否只是某種社交策略的產物?他的溫暖,是否只存在於特定條件下,而並非真正發自內心?
當人們開始懷疑這一切,無論他如何繼續維持光鮮的形象,也無法消除那份揮之不去的陰影。

感情功利主義者無懈可擊的理性,卻讓人無法共情。(圖/iQIYI)
這樣的成功值不值得?
旁觀這樣的人生,我們心中除了震驚,或許會感到憤怒,甚至會想要譴責他的冷酷無情,但更深層的情緒,或許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悲涼和一絲惋惜。
但寫到這裡,其實並不是想勒索這類人在情感上「應該」怎麼做,而是藉由這件事忍不住去思考:這樣的成功,真的值得嗎?
他用一種最有效率的方式,確保自己不被情感牽絆,卻也讓自己活成了一個永遠無法真正親近他人的存在。這樣的選擇,或許成就了他的事業與形象,卻也讓他的人生,少了一份最本質的溫度。
試想,當所有關係都變成利益交換,當所有的親密都只是策略,他是否終究會發現,自己已經無法與任何人建立真正的連結?當他步入晚年,當事業的光環不再那麼耀眼,當身邊的人逐漸變少,他是否會開始懷念那些曾經被他切割掉的關係?
或許,他永遠不會後悔。因為對這樣的人來說,人生就是不斷地向前,而過去的人與事,永遠不值得回頭看。
延伸閱讀:
比起玩咖,戀愛更怕碰到「無差別溫柔」的男人,遇到對方這 5 種特徵快逃
人際斷捨離|為何會從喜愛變傷害?解讀「有毒關係」 3 階段心理變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