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笑淚交織到暖心治癒!在《女兒的女兒》上映前,先看看這 4 部經典母女片

by 實習編輯 黎昕俞
家庭關係是許多影視劇作品中常見的題材。(圖:《美國女孩》劇照、《小雁與吳愛麗》劇照)

(核稿主編:Alice.P)

家庭關係中複雜卻又矛盾的情感時常是大眾最為困擾的難題,也是許多影視劇作品中常見的題材。近年來,除探討家庭關係,許多電影也關注在不同的當代議題、背景、環境之下,家庭關係產生的變化,本月底即將上映的電影《女兒的女兒》,不僅在各大影展佳評如潮,也入圍本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與最佳女配角。不過在此之前,我們不妨先重溫 4 部討論「母女情」的電影。

1. 改編自真實故事 《美國女孩》細述移民家庭下的母女之情

由阮鳳儀執導的《美國女孩》,改編自她的親身經驗。故事圍繞著國中生梁芳儀,她因母親王莉莉罹患癌症而從美國回到台灣,面臨適應新環境的挑戰。電影的開場便描繪母親與兩個女兒回到台灣的情景,隨著劇情展開,觀眾了解到母親回台灣是為了治療癌症,而女兒們則對這一變化感到不安和排斥。芳儀渴望回到美國,想逃避家庭中的可能碰見的死亡陰影和文化差異。

芳儀對母親的不滿主要源於她認為母親未能達到理想中的「完美」標準,而莉莉則因自身病痛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感而無法充分理解女兒的需求。電影中有許多場景描繪她們之間的激烈衝突,例如芳儀在準備學校比賽的演講稿時,她寫下「世上最不想成為的人就是自己的媽媽」,這句話道出她對母親的不滿與抗拒,是整個故事中情感最為尖銳的時刻。

電影中母女二人雖有爭執,卻也有一起去吃冰的溫情時光。(圖:《美國女孩》劇照)

電影中母女二人雖有爭執,卻也有一起去吃冰的溫情時光。(圖:《美國女孩》劇照)

然而,隨著劇情進展,兩人逐漸開始理解彼此的處境。在一些溫馨的時靠如母女三人一起享用冰淇淋,或是共同度過家庭聚會時,都可以看出母女之間流露出的愛。在一次家長會上,莉莉為了捍衛女兒的自尊心,當其他家長批評她的大女兒成績不佳時,她站起來反駁、力挺女兒,這一幕也讓芳儀開始思考母親幽微且細膩的愛意,最終,在面對生死考驗時,芳儀對母親表達深切的關心和愛意,也象徵著她們之間逐漸修復的情感連結,願意攜手度過家中難關。

片尾母女兩人相依偎的橋段,讓許多影迷都流下感動的淚水。(圖:《美國女孩》劇照)

片尾母女兩人相依偎的橋段,讓許多影迷都流下感動的淚水。(圖:《美國女孩》劇照)

2.《瀑布》疫情肆虐後的家庭變化 細看精神疾病家庭的困境

由導演鍾孟宏執導的電影《瀑布》,以單親媽媽品文(賈靜雯飾演)及女兒小靜(王淨飾演)出發,描述原是一位事業成功的外商公司主管的品文,因思覺失調症的發作,生活陷入混亂。而女兒小靜面對母親的病情,不得不承擔起照顧母親的責任,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的角色轉換,使得母女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也引發許多情感上的衝突和理解的掙扎。

片中品文和小靜因疫情因素被迫長時間相處。(圖:《瀑布》劇照)

片中品文和小靜因疫情因素被迫長時間相處。(圖:《瀑布》劇照)

由於疫情帶來的居家隔離,母女倆被迫面對彼此長期以來積壓的情緒和未解的矛盾。兩人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導致情感上的疏離與誤解。加上母親思覺失調症的症狀日趨嚴重,小靜對母親的病情感到無助與困惑,而品文則因為自己的病痛而無法完全理解女兒的感受,兩人的衝突越趨激烈。

不過隨著劇情推進,小靜逐漸學會理解母親的痛苦,而品文也開始意識到女兒所承受的壓力。母女倆學會互相溝通和換位思考,品文練習放下對女兒過高的期望,而小靜則嘗試信任母親能夠自己克服困難。兩位演員內斂的演技和情感刻畫,不僅展現母女之間從矛盾到理解、從依賴到支持的解決過程,電影中強調的家庭關係中,愛、陪伴和理解的重要性。本片也因此榮獲第 58 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的殊榮,而賈靜雯更奪下人生第一座金馬最佳女主角的佳績。

電影中強調在家庭關係中,愛、陪伴和理解的重要性。(圖:《瀑布》劇照)

電影中強調在家庭關係中,愛、陪伴和理解的重要性。(圖:《瀑布》劇照)

3. 《小曉》聚焦特殊兒童與家庭的微妙關係

由葉如芬、王小茵監製,金獎導演靳家驊執導,實力派演員陳意涵、林品彤、施名帥、劉俊謙出演。劇情講述國小五年級的周小曉(林品彤飾演)患有輕微的過動症,思維行動與其他同齡小孩不太一樣,所以遭受到同學的霸凌與孤立。她的母親莊薇芳(陳意涵飾演)對於小曉的情況感到無奈,同時小曉爸爸(施名帥飾演)長期在外工作,莊薇芳只能獨力扶養、照顧小曉,久而久之在這樣的環境下,母女關係逐漸處於緊張邊緣,好在有耐心又善良的班導保羅(劉俊謙飾演)作為母女溝通的中介者,爲她們生活帶來種種改變。

母親得獨自照顧患有輕微過動症的女兒,隨著時間久了關係逐漸緊張起來(圖:《小曉》劇照)

母親得獨自照顧患有輕微過動症的女兒,隨著時間久了關係逐漸緊張起來(圖:《小曉》劇照)

片中,莊薇芳獨自照顧患有輕微過動症的女兒,經常面對女兒難以理解的行為,使她一度忍不住脫口而出:「妳以為妳是誰啊?為什麼全世界都要這樣陪妳玩?」然而,在冷靜後,她意識到自己被情緒淹沒,開始理解女兒的需求與無助,決心以更多的耐心與包容陪伴她成長。

本片聚焦在特殊兒童與家庭之間的親密關係,透過母女間的相處展現出在面對孩子特殊需求時,家庭可能遭遇的挑戰與情感張力,像是作為唯一照顧者的莊薇芳,在單獨撫養有輕微過動症的孩子時,所經歷的無助、孤立,以及對女兒小曉的深切關愛,呈現出母親在壓力與愛之間掙扎的心情。同時,影片也展現教師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如何以耐心與理解搭建溝通的橋樑,使家庭重拾理解與支持,期盼透過電影,引起觀眾對於特殊需求家庭的關注與同理心。

片中透過母女相處,展現出在面對孩子特殊需求時,家庭可能遭遇的挑戰(圖:《小曉》劇照)

片中透過母女相處,展現出在面對孩子特殊需求時,家庭可能遭遇的挑戰(圖:《小曉》劇照)

4.《小雁與吳愛麗》一窺家庭暴力之下對母女的影響

《小雁與吳愛麗》主要圍繞著兩位主角——陳思雁(小雁)和她的母親吳愛麗之。故事設定在台灣高雄美濃,描述這對母女在經歷家庭破碎、情感衝突後,最終達成和解的心路歷程。小雁是一名因長期受到家庭暴力而犯罪入獄的更生人,出獄後試圖重建生活,而她的母親吳愛麗則是一位失婚的中年婦女,面臨逝去丈夫、女兒的不諒解,吳愛麗逐漸變得敏感又尖銳,也因此常與女兒起衝突。

本片除探討家庭暴力帶給雙方的影響之外,更多的是琢磨在兩人之間交織著愛與恨的關係,小雁因為保護母親而過失弒父,使得她對母親產生深深的怨恨與絕望。她在獄中度過八年,出獄後卻發現母親仍然陷入另一段有害的關係,這種重複的命運讓她感到無法逃脫。她在片中大喊「我根本不想生在這個家!我有得選嗎?」衝擊人心的一句話,反映出她對家庭的無力感和對母親期望的抵抗,卻也同時顯露彼此之間難以割捨的牽絆。

片中許多母女二人對峙、爭吵的畫面。(圖:《小雁與吳愛麗》劇照)

片中許多母女二人對峙、爭吵的畫面。(圖:《小雁與吳愛麗》劇照)

起初,她們之間常因為過去的傷痛而發生激烈衝突,相互指責與怨恨。然而隨著劇情推進,小雁和吳愛麗逐漸開始面對彼此的痛苦與掙扎。小雁透過表演課找到自我表達的方式,而吳愛麗則努力尋求情感上的安定。最終,她們學會放下過去的怨恨,達成一種新的共生關係。導演林書宇曾在訪問時提到,母女之間的感情像是一面鏡子,彼此反映出各自的缺陷與需求。這種鏡像關係讓觀眾看到她們如何在相互依賴中尋找解脫。

電影中母女二人長期活在家庭暴力之下(圖:《小雁與吳愛麗》劇照)

電影中母女二人長期活在家庭暴力之下(圖:《小雁與吳愛麗》劇照)

即將上映:《女兒的女兒》轉換母親與女兒的角色 談角色衝突的兩難

電影《女兒的女兒》探討母女之間複雜而深刻的情感。故事由甫退休的金艾霞(由張艾嘉飾演),金艾霞被迫面對與年邁母親和叛逆女兒之間的角色衝突,既是母親也為女兒的她,在一場車禍中痛失愛女後,面對女兒遺留下來的胚胎,金艾霞從被照顧的身份瞬間被迫切換成照顧者,這讓她感到無比困惑和痛苦。金艾霞在這種家庭動盪中掙扎,映出角色重疊的兩難和情感糾結,使得兩代女性之間的關係更加複雜而真實。

張艾嘉在片中的演技在多倫多影展上獲得高度評價,更因其出色的演出榮獲自 2015 年以來首次頒發的特別提及獎。在電影中,最困難的莫非是將母女互動之間充滿的愛與矛盾,以細膩的演技演繹,而在戲外同樣也為人母親的張艾嘉,透過「金艾霞」這個角色重新走過同時身為女兒與母親的過程,並注入豐沛的情感,演出最引人共鳴的故事。

《女兒的女兒》從劇本發想到完成,費時超過 5 年,歷經疫情肆虐全球,進度雖然延宕下來,不過張艾嘉接受其他媒體訪問時也坦言,幸虧有這場病毒風暴,才讓劇本可以沈澱的更香、更有風味,並將情感細節雕琢的更為完整。而翻開本片的幕後工作名單,也是相當精彩,除了金獎影后張艾嘉參與演出之外,金馬影后林嘉欣與入圍本屆金馬最佳女配角的劉奕兒在片中飾演張艾嘉的女兒,三位實力派同台飆戲,讓影迷都相當期待月底上映可以進戲院觀看。

電影《女兒的女兒》探討母女之間複雜而深刻的情感。(圖:FB@東昊影業ANDREWS FILM)

電影《女兒的女兒》探討母女之間複雜而深刻的情感。(圖:FB@東昊影業ANDREWS FILM)

在探討母女情感的電影中,這 4 部電影共同呈現母女情感中的複雜性,無論是衝突、理解還是最終的和解,都讓觀眾深刻體會到家庭關係的重要性和珍貴性,隨著《女兒的女兒》的即將上映,相信它將成為一部引發廣泛共鳴的佳作,讓更多人重新思考家庭中的愛與責任。

延伸閱讀:

金馬 61|夏于喬《小雁與吳愛麗》入圍影后,回顧她的 4 部動人電影

獻給大人的動畫!《再見機器人》明白人生即使遺憾,也要好好告別、獻上祝福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