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環保意識抬頭,防曬產品被賦予了「海洋友善」的標籤,吸引消費者在購物時優先選擇。不過,筆者其實一直在想,這項議題是否真的如廣告宣稱那樣簡單?所以又請來了化妝品配方專家林志青老師,從專業角度出發,解析這背後的迷思,提醒消費者理性看待環保與健康間的平衡。
防曬與海洋生態 只是話題行銷?
海洋友善防曬的話題從國外延燒到國內,許多品牌紛紛推出標榜對珊瑚無害的產品。不過,將海洋污染單純歸咎於防曬劑或化妝產品,林志青老師認為,無疑是偏頗且不夠全面的指控。林老師表示:「這與之前曾被討論的海洋塑膠微粒和動物實驗議題類似,容易成為消費者情感上的靶心,但事實往往複雜得多。」
林志青老師舉了一個簡單的比喻,假設有一條河,原本有少數居民排放生活廢水,河流還能代謝,但隨著人口暴增,河流承受不了如此多的廢棄物,最終污染變得無法忽視。
此時,居民們不檢討生活習慣,反而將責任歸咎於某些特定產品,比如沐浴乳和洗髮精,並開始推行所謂「河川友善」產品,這樣的解決方式,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4 種化學性防曬劑 真的是罪魁禍首嗎?
海洋友善防曬話題的核心,是 4 種常見的化學性防曬劑,包括:
1. 二苯甲酮(Oxybenzone)
2. 甲氧基肉桂酸辛酯(Octinoxate)
3. 4-甲基苄亞基樟腦(Enzacamene)
4. 奧克立林(Octocrylene)
這些成分因其可能對珊瑚造成影響,而被列為不友善成分。林志青老師強調,相關實驗結果其實存在爭議:「許多研究在高濃度條件下,將防曬劑直接添加至珊瑚細胞培養皿,觀察到細胞死亡,但這是否反映真實海洋環境?答案並不明確。」
林志青老師舉例,若將新鮮果汁直接加入人類細胞培養皿,同樣可能觀察到細胞損害,這並不代表果汁對人類有毒。
物理性防曬就真的更安全嗎?
隨著化學性防曬劑的爭議升溫,物理性防曬劑(如二氧化鈦和氧化鋅)被視為替代方案。不過,物理性防曬是否就真正對環境友善,仍存疑問。
林志青老師指出:「物理性防曬成分雖然較穩定,但在海洋環境中,可能形成沉澱或累積,影響珊瑚及其他海洋生物生態。」特別是奈米級的二氧化鈦或氧化鋅,因其表面特性,可能引發活性氧類(ROS),進一步損害珊瑚健康。
此外,為使物理性防曬劑分散均勻,產品中需添加大量分散劑,這些分散劑的環境影響同樣值得關注。
如何解決防曬污染物問題? 專家:避免單一聚焦
林志青老師認為,環境問題的解決不能僅靠某一行業的犧牲、或某些標籤產品的推廣。以海洋塑膠污染為例,研究顯示污染源多來自於生活廢棄物、海上交通及工業排放,而非單一產品類別。
在防曬劑議題中,林志青老師強調,不能一味打壓特定成分,否則可能重演防腐劑(如 Paraben)被誤導性禁用的歷史。當時,Paraben 因被指有害,廠商紛紛轉向使用其他防腐劑,導致某些替代物質的不良反應數據急速增加。
林志青老師認為,「海洋友善」的議題,是一場行銷策略的成功案例,不過筆者覺得,身為消費者的我們,應該有更多知識,了解環保背後的複雜性,而非僅憑標籤決定購買行為。
林志青老師提醒:「真正的環保,不是靠購買某些產品完成的,而是來自日常行為的改變、和多方努力的結合。」從減少個人碳足跡、到支持真正有效的環保政策,每一步都比單純購買「海洋友善」產品更具意義。
比起防曬產品污染 人類才是地球最大挑戰
最後,林志青老師說:「人類就是地球的COVID-19。」這句話並非批評,而是提醒我們,真正的環保需要每個人從根本反思自身對地球的影響,而非僅依賴市場上的商業解決方式。
對於海洋友善防曬的爭議,林志青老師建議政府、企業與消費者需攜手合作,建立科學基礎的管理與推廣模式,筆者也建議 Lady 們可以多關心「環保議題」,從中調整對自己、為地球都好的「美麗日常」。
延伸閱讀:
乾肌Lady實驗室|實測3款開架氣墊粉餅,台泰兩國天氣差異大、效果居然差不多?
乾肌Lady實驗室|秋冬必備「嘟嘟唇」,實測4款水光唇彩,MIT妝感大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