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的產生有千百種方式,有人因欣賞而愛,有人因陪伴而愛,而有一類愛情則源於對方的愛意——我們愛上一個人,不是因為本能的吸引,而是因為對方先給予了愛,讓我們在被愛的過程中逐漸產生愛意。這種心理狀態,我們可以稱之為「回饋式愛戀」。
回饋式愛戀:愛,會因為被愛而誕生嗎?
你有沒有遇過這種情況——本來對某個人沒什麼特別的感覺,但因為對方一直對你好、一直喜歡你,你突然開始覺得:「欸,好像也可以試試看?」
這種愛情狀態其實很常見,尤其在影劇裡根本是固定橋段。像是《流星花園》的杉菜,一開始根本討厭道明寺,但隨著他的瘋狂追求與守護,她也逐漸動心。這類故事很容易讓人共鳴,因為現實中也有不少人是這樣進入一段關係的。
那這種愛情好不好呢?其實,回饋式愛戀有它的甜蜜,也有它的盲點。

感情中「回饋型愛戀人格」的美好與隱憂。(圖/IMDb)
回饋式愛戀關係,會是什麼狀態?
雖然回饋式愛戀可以帶來穩定的關係,但也可能有一些隱憂。像是如果一開始只是因為被愛而接受對方,那麼當新的人出現、帶來類似的溫暖時,這段感情可能會變得不再那麼篤定。
或者,當你習慣了某個人的好,可能會誤以為這就是愛情,但這種感覺和真正的心動、熱戀感受是不一樣的。如果哪天這種習慣被打破,或對方的愛減少了,你可能會開始質疑自己是否真的愛對方。
最常碰到的,是容易忽略自己的需求,讓愛變成一種配合。如果一段感情從頭到尾都是回應對方,那麼你有沒有真正想過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當你的愛情是建立在「對方喜歡我」的基礎上,你可能會忽略自己內心的渴望,甚至在未來後悔沒有堅持自己的選擇。
有時後也很容易陷入「道德式愛情」,因為對方的付出而感到有責任。有些人會覺得:「對方這麼好,我怎麼能夠離開?」但愛情應該是雙向的選擇,而不是一種報答。如果你留在一段關係裡,僅僅是因為不想辜負對方,那麼這段感情未必是真正適合你的。

感情中「回饋型愛戀人格」的美好與隱憂。(圖/MBC)
什麼樣的人容易進入回饋式愛戀?
通常,這類人在個性上有幾個特點,像是個性比較被動,不太會主動去愛人,或者他們曾經受過傷,對愛情沒那麼有自信。但當有人用滿滿的愛來包圍他們時,他們開始覺得:「這麼被珍惜,好像還不錯?」於是,在對方的耐心和溫柔下,感情慢慢發芽。
他們通常容易因為害怕拒絕別人,而被對方的真心而妥協。有時不一定是因為真的喜歡對方,而是害怕傷害對方的感情,或覺得「這麼珍惜自己的人,不應該被辜負」,所以試圖讓自己愛上對方。
有些人可能是因為自信心相對較低,對自己的吸引力沒有太大把握。因為長期缺乏自信,當有人對自己展現明確的愛意時,會感到受寵若驚,進而回應這份感情。
這類人也很重視陪伴與安全感,容易被長期的關心打動。他們可能並不會對一見鍾情產生強烈共鳴,但當有人持續對他們好,讓他們感到溫暖和安心時,他們會逐漸產生依賴感,並開始習慣這段關係。

感情中「回饋型愛戀人格」的美好與隱憂。(圖/JTBC)
想確認這段感情的真心指數,可以問自己⋯
如果你發現自己正處於回饋式愛戀中,或者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這裡有幾個問題可以幫助你釐清自己的內心:
Q:如果對方不再這麼愛我,我還會愛他嗎?這個問題可以幫助你判斷,你對對方的愛是真實的,還是只是因為享受被愛的感覺。
Q:如果今天有另一個人像他一樣對我好,我會不會對那個人也有感覺?如果答案是「可能會」,那麼這段關係可能還不夠穩固。
Q:當我想像沒有這段關係的自己,我會覺得遺憾,還是覺得沒什麼?如果你對這段關係的價值感受不深,那就要重新思考自己的愛情選擇。
Q:我是否真的欣賞對方這個人,而不只是他的愛?你愛的是他的個性、價值觀、相處模式,還是只是他的好對你產生的影響?

感情中「回饋型愛戀人格」的美好與隱憂。(圖/IMDb)
這樣的選擇也並沒有錯
回饋式愛戀不是不好,這樣的感情往往很穩定,因為它不是一時的激情,而是被長期的陪伴和信任培養出來的。它可以讓一個人慢慢學會去愛,也能夠讓關係變得更穩定。但關鍵在於,這份愛能不能真正發展成雙向的情感,而不只是習慣性的依賴。
說到底,每個人的愛情模式都不同,回饋式愛戀並不是「比較不好」的愛情模式。對某些人來說,這是一種相對穩定、安全的愛情選擇,畢竟被愛的人通常在關係裡是比較安心的,因為他們知道對方是主動選擇了自己。
而且,有些愛情就是這樣開始的——不一定是一見鍾情的火花,而是日復一日的陪伴與積累,讓感情自然地萌芽。這種愛情雖然少了點戲劇性的激情,但它的穩定感,反而是很多人渴望的。
如果你能在這段感情裡找到真正的自己,不讓自己只是一個「回應者」,而是試著去「選擇」,而不只是「剛好有人愛」就接受一段感情,那麼我們才有可能體驗真正屬於自己的幸福。
延伸閱讀:
人生不是考試,不用每題都對!想找回幸福,先嘗試「停止自我批評」
你的愛情有未來嗎?誠實回答這 15 個問題,確認這段關係值不值得
斷開 13 年台韓異國婚,離婚後的她告訴我們:要去愛一個能接住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