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為什麼越熱鬧越覺得孤獨?你可能正在經歷「社交宿醉」

by jjhkasAlice.P
長大後,為什麼越熱鬧越覺得孤獨?你可能正在經歷「社交宿醉」(圖:《我的出走日記》劇照)

還記得以前大學時,一場飯局接著一場唱歌、續攤、夜衝都能笑到凌晨,隔天依然神采奕奕出席早上八點的課程。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這樣的熱鬧變得讓人有些吃不消了,聚會越來越像是一場「能量交換」的壓力測試,有些場子話太多讓你腦袋放空,有些局再熱鬧都讓你感到格格不入,你開始選擇沈默,不再搶話,也不再努力裝得開心。

這種「越熱鬧越空虛」的落差感,正是心理學家近年關注的現象「社交宿醉(Social Hangover)」,它不是你變得厭世,也不是你不合群,而是你長大了,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社交能量,其實是有限的。

「越熱鬧越空虛」的落差感,正是心理學家近年關注的現象「社交宿醉(Social Hangover)」(圖:《我的出走日記》劇照)

「越熱鬧越空虛」的落差感,正是心理學家近年關注的現象「社交宿醉(Social Hangover)」(圖:《我的出走日記》劇照)

什麼是「社交宿醉」?

「社交宿醉」(Social Hangover)一詞,最早由美國語言學家蕭娜.克爾特(Shawna Courter) 提出。她指出,對多數內向或高敏感特質者而言,經歷過高強度或長時間的人際互動後,身心會進入一種類似「宿醉」的狀態:腦袋混沌、情緒低落、身體疲憊,甚至需要幾天時間來「恢復」。

這並不代表內向者討厭社交,而是因為他們的「社交能量」就像電池一樣,有限且珍貴,一旦過度消耗,就需要靜態的時間充電回復。心理學中也將人際互動視為一種「情緒勞務」,尤其是在我們需要持續關注他人反應、表情、語氣的時候,大腦會像開了 20 幾個瀏覽器分頁一樣高速運轉。

根據研究指出,女性對情緒訊息與非語言線索的感知更敏銳,因此在社交場合中消耗的能量也更大,加上身兼多重角色——職場上的同事、感情中的伴侶、家庭中的女兒或媽媽,這些「看不見的情緒支出」往往會讓人身心俱疲。

心理學將人際互動視為一種「情緒勞務」,當人們需要持續關注他人反應,大腦會像開了 20 幾個瀏覽器分頁一樣高速運轉(圖:《我的出走日記》劇照)

心理學將人際互動視為一種「情緒勞務」,當人們需要持續關注他人反應,大腦會像開了 20 幾個瀏覽器分頁一樣高速運轉(圖:《我的出走日記》劇照)

韓劇裡的她,就是現實生活的你?

以韓劇為例,這樣的角色和《我的出走日記》的廉美貞很相似,每次和同事應酬完,回到家的她總是沉默、疲憊、想逃離,她不是因為不喜歡人,而是了解「不是所有的交流都有溫度,不是所有的陪伴都值得耗費能量。」

「社交宿醉」其實是身體在提醒你,我們不需要靠人際互動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我們可以選擇更舒服的方式與自己相處,也可以不再迎合所有邀約,而是學著溫柔地說:「我今天,只想和自己待在一起。」

《我的出走日記》廉美貞每次和同事應酬完,回到家的她總是沉默、疲憊(圖:《我的出走日記》劇照)

《我的出走日記》廉美貞每次和同事應酬完,回到家的她總是沉默、疲憊(圖:《我的出走日記》劇照)

不用迎合任何人,接受自己想獨處的心

當我們還年輕時,總會害怕錯過、害怕沒人約、害怕不被喜歡,所以每當有人揪團、聚會,二話不說馬上答應。但當我們長大後,開始進入 30+、轉職、談過幾場愛情、和世界碰撞多了之後,才發現一個不需要解釋,也不需要表現的夜晚,比任何高談闊論都珍貴。

因為比起討好別人,我們更想取悅自己;比起沒完沒了的社交,我們更需要回到內心的小宇宙。所以,「獨處」不再是沒人約的象徵,而是最舒適的能量回充時間。

比起沒完沒了的社交,我們更需要回到內心的小宇宙(圖:《我的出走日記》劇照)

比起沒完沒了的社交,我們更需要回到內心的小宇宙(圖:《我的出走日記》劇照)

如果你正經歷著社交宿醉,不妨試試這些療癒小練習,讓自己慢慢找回平衡與呼吸的節奏:

1. 溫柔地說不:「我今天想一個人休息」

不需要過度解釋,也不需要覺得愧疚。你只是選擇了保留自己的能量,用來陪伴更重要的事物——像是你自己。

2. 關掉手機、打開香氛與音樂的儀式感

讓五感重新感受到「安全」,可以點一盞香氛蠟燭、放一首熟悉的歌,打造專屬於自己的情緒空間。

3. 寫一段「今天的我感覺如何」的日記

不是為了紀錄,而是為了傾聽。試著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情緒,不帶批判,讓內在的聲音也能被聽見。

4. 給自己一個獨處小嗜好

像是拼圖、做甜點、追劇、植物照護等,這些緩慢而細膩的時間,正是你為自己築起的療癒之道,也能在藉此療癒自己。

「社交宿醉」其實是一種溫柔的自我提醒,提醒我們傾聽內心的聲音,學會尊重自己的社交節奏(圖:《我的出走日記》劇照)

「社交宿醉」其實是一種溫柔的自我提醒,提醒我們傾聽內心的聲音,學會尊重自己的社交節奏(圖:《我的出走日記》劇照)

「社交宿醉」其實是一種溫柔的自我提醒,提醒我們傾聽內心的聲音,學會尊重自己的社交節奏,不必勉強自己總是出現在每一場聚會、每一個訊息裡,如同《我的出走日記》所說:「找出自己的問題點,就是解放的全貌。」

所以,請好好照顧自己、正視自己的需求。如果那天你真的只想靜靜一個人,那就大方地拒絕邀約;如果你只想關掉手機遠離人群,那就果斷離線吧(但別忘了先讓親友知道,別讓關心你的人擔心),給自己一個喘息的空間,是自愛的一種練習。

延伸閱讀:

妳是「都可以小姐」嗎?擔心不合群、害怕說出想法,嘗試 3 種方式我打開了心胸

「不是社恐,只是太懶得交朋友了」30+ 女生才懂的 6 種孤獨也舒服的日常

念舊的妳該怎麼開始斷捨離?5 步驟不心痛收納法,快學起來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