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好朋友、大姨媽來?「小紅帽」創辦人林薇揭為何月經是「不能說的秘密」

by 實習編輯 陳品妤
社會對月經的污名化與偏見,讓女性視月經為需要隱藏的事情(圖/ pexels、林薇 臉書)

(核稿主編:Iris.L)

妳有沒有曾經疑惑過,為何衛生棉廣告裡的經血永遠是藍色的?又為何月經來時,我們總要說是「好朋友來」、「大姨媽來」?其實,這背後反映的正是「月經」這個詞在多數文化中所承載的隱形禁忌。在許多地方,月經被視為尷尬甚至汙穢的話題,長期以來,社會對月經的污名化與偏見,讓女性視月經為需要隱藏的事情。為了探討如何打破這些根深蒂固的偏見,筆者特別邀請「小紅帽」創辦人林薇,分享她的觀點與經驗。

月經汙名化幾乎存在於每個文化中,只是表現形式不同(圖/ pexels)

月經汙名化幾乎存在於每個文化中,只是表現形式不同(圖/ pexels)

「月經」兩個字是跨文化的隱形禁忌

根據小紅帽的定義,月經汙名化泛指任何因為月經而產生的社會禁忌,與其衍生的避諱風氣和羞辱行為。其中包含將月經視為不潔的、羞恥的事,或是將月經視為不得於公開場域談論的話題,以及生理女性在經期時不得參與宗教儀式、文化習俗、與日常活動的原因等。

林薇指出,月經汙名化幾乎存在於每個文化中,只是表現形式不同。例如在印度與尼泊爾,月經被視為不潔,女性在經期期間甚至被要求住進所謂的「月經小屋」,曾經就有一位 16 歲的尼泊爾少女,在入住月經小屋時遭蛇咬死。儘管這種做法已被宣告違憲,但迄今仍有部分家庭遵循傳統,導致女性在青春期就因經期缺課甚至輟學。

即便在現代化國家,月經汙名仍以其他方式顯現。例如,很多人在提到月經時,會選擇使用隱晦的代名詞,根據國際婦女健康聯盟統計,全球月經的代稱多達五千種,像在臺灣,最常見的有「好朋友」、「大姨媽」,德國會稱為「草莓週」,在法國則會改稱「英軍登陸」,這些說法表面上幽默,但某種程度也反映了對直言「月經」的羞怯。

這種汙名化也滲透到了商業廣告中,妳一定注意過,大部分生理用品廣告都用藍色液體代表經血,這種不真實的呈現無形中強化了月經必須被隱藏、不宜直視的觀念。2019 年,澳洲一間生理用品公司勇敢地打破常規,在廣告中使用紅色液體,結果竟引發超過 600 起投訴,稱其內容噁心、不適合兒童觀看。

月經帶來的羞恥感,長期積累下來很可能影響自我認同與身心舒適(圖/ pexels)

月經帶來的羞恥感,長期積累下來很可能影響自我認同與身心舒適(圖/ pexels)

羞恥感恐影響女性心理健康

訪問時,筆者特別請教林薇,是否實際遇過女性在月經期間因汙名化而感到羞恥或不便,進而對她們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林薇回答道,其實心理健康影響很難去定義,不過月經汙名化確實會造成羞恥感,像是她提到分享了一項數據:在美國,有 50%的女性曾經歷過月經帶來的羞恥感,雖然這種情緒有時並不會立即顯現為心理健康問題,但長期積累下來的羞恥和不自在,很可能影響自我認同與身心舒適。

筆者想起自己以前月經來要去廁所時,如果是在學校或是公共場合,一定都要迅速把衛生棉塞進口袋裡,深怕同學或是被周遭的人看見,或是購買生理用品時,不然就是請店員用牛皮紙袋裝,相信一定不少女性也都曾受到月經羞恥的困擾。期待未來,大家提到生理用品就像講到衛生紙一樣自然,女性拿著衛生棉不用再遮遮掩掩,更不必感到害羞或尷尬。

教育的力量打破汙名化

面對月經汙名化,林薇提到月經博物館的二樓,其實就設計了許多針對月經議題的展覽,當中當然包括了月經汙名化,希望透過這樣的空間來教育大眾並促進討論,讓月經不再成為避而不談的話題。

「我們希望能在汙名產生之前就解決汙名,並解決現有汙名,而這些都必須從教育著手。」林薇認為,教育是打破汙名化的重要力量,當孩子們從小認識月經,就會將其視為自然且健康的現象,並接受它是生活的一部分,汙名自然不會產生,「現在接受完整月經教育的孩子,未來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這個世界就會很不一樣。」

下一次,當妳去藥妝店購買生理用品時,記得自然地把它放進妳的購物籃,不必躲躲藏藏,因為月經從來不是秘密,也不應該是禁忌。每一個坦然的舉動,都是為打破月經汙名化邁出的一小步,當我們能夠以用更輕鬆的態度談論它,讓月經以最真實的樣貌被看見,才能為女性開啟一條更加自在、健康的道路。

當孩子們從小認識月經,就會將其視為自然且健康的現象,並接受它是生活的一部分(圖/ pexels)

當孩子們從小認識月經,就會將其視為自然且健康的現象,並接受它是生活的一部分(圖/ pexels)

延伸閱讀:

專訪|讓「月經平權」進入大眾!「小紅帽」創辦人林薇:「挫折永遠比看見的改變更多!」

專訪|有人買不起衛生棉?「小紅帽」創辦人林薇談月經貧窮:「不為月經所困,是最基本的人權!」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