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一下,你平時怎麼和好友相處呢?是喜歡面對面大聊特聊,還是習慣透過社群軟體隨時隨地交流呢?隨著數位社交的時代來臨,溝通工具越來越多元,除了傳統的見面聊天,我們還能透過通訊軟體、社群平台,甚至主題論壇來與好友保持聯繫,或藉由這些平台認識新朋友。
然而,隨著溝通工具增多,過於頻繁的互動有時會讓人感到壓力,例如,當對方傳訊息時,我們已讀或打勾的提示,卻因忙碌或無法及時回覆時,導致「已讀不回」的情況產生,藉此引發誤會,甚至讓對方覺得自己被忽視。
編輯就曾在這種情況下,不得不反覆解釋,但而這樣的情況恐會加重自己的社交疲勞,因此,如何適度平衡頻繁的互動與心靈的舒適度,成為人們當前思考的課題。

生活在數位社交的世代,你感到疲憊了嗎?(圖:《歡迎回到三達里》劇照)
成年後才想起「人生要先討好自己」
回顧成長階段,青少年時期的女孩們喜歡手牽著手、成群結隊地去洗手間或福利社,回家後再用手機分享上學時的趣事、不為人知的秘密和小道八卦。生日到了,少不了呼朋引伴慶祝一番,舉辦有 Dress Code 的派對來增加樂趣,彷彿彼此間的陪伴就是最重要的事情,每天嘻嘻哈哈,甜如蜜的黏在一起,互相稱彼此是閨蜜和姐妹,若是突然和其他人交好,更掀起意外波瀾。
隨著畢業進入社會,成了社會新鮮人的我們,生活節奏開始變得不同。即便如此,我們依然在中午的休息時間與友好的同事一起出門買便當、聊聊生活點滴,尋找那份熟悉的陪伴和歸屬感,繼續在人際關係中找到安慰與支持。
然而,年復一年逐步成長的我們,面對大量且密集的社交中獲得了什麼呢?尤其是過度的親密、仰賴他人給予的情緒價值,容易讓人失去自我、感到無盡的疲憊,想留點空間給自己喘息,好好相處。

如今除了面對面聊天,還能透過各式通訊與社交軟體溝通(圖:《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電影劇照)
「零糖社交」是新世代的交友智慧
根據中國社交平台 Soul App 旗下 Just So Soul 研究院調查指出,有 34.9% 的人會和朋友分享自己的焦慮,28.4% 的人會在社交平台表達自己的焦慮,23.5% 則會尋找與自己有著共同困境的人一起交流分享。
有趣的是,面臨「和朋友相處的最理想狀態」這問題時,有 54% 的人選擇「經常聯繫,但也有自己的獨處空間」,僅有 12.6% 的人選擇「每天都可以黏在一起」,透過數據顯示,能發現年輕人交朋友時更注重邊界感與自我空間,進而衍生出「零糖是社交」一詞。
「零糖社交」強調輕鬆、真實、不帶壓力的社交方式,概念源自於「零糖」,意味著不添加任何「甜言蜜語」或虛假包裝,人們在社交時不必過度迎合對方,或是表現得完美,取而代之的是以最真實、自然的狀態相處,就像挑了一罐零糖飲料喝下後輕盈無負擔。

「零糖社交」強調輕鬆、真實、不帶壓力的社交方式(圖:《我們的藍調時光》劇照)
三招把握「零糖社交」的訣竅
該怎麼掌握「零糖社交」的交友訣竅呢?編輯認為「零糖社交」不代表不社交,而是和過度的情緒依賴說掰掰,保有邊界感,給自己與對方極大的自我空間,平時各自把生活過得精彩,等待約好相遇的那刻,再分享彼此的近況,以下有 3 種方式,讓大家更有智慧的交朋友。
1. 保有邊界感 尊重自己的空間
在社交中,適當「設定界限」是非常重要的。當你感到疲憊或需要獨處時,學會適時拒絕邀約、暫緩對話,讓自己跳脫當下的壓力狀態,讓自己保有充足的時間與空間,也能避免過度社交帶來的壓力。
例如,當朋友因工作困擾、感情煩惱頻繁地尋求關心,可能會讓你感到情感上的負擔。這時,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是必要的,可以先溫和地請對方冷靜、自行思考一段時間,或者直接坦誠告訴對方,持續傾倒情緒垃圾已讓你感到疲憊,透過真誠交流,不僅能讓對方明白你的界限,對方也會理解並尊重你的感受。
2. 真實表達 不強求討好別人
「零糖社交」提倡在日常互動中保持真實,不需刻意討好或迎合他人,同時也不用過度依賴別人給予的情緒價值。因此,面對朋友、同事及家人時,我們可以嘗試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因為當我們過度考慮對方、說出對方想聽的話,往往會忽略了自己的需求,使自己感到焦慮及壓力。
所以就放開來吧!相處時無需關注在取悅別人,只要保有禮真誠的溝通,自然地和對方進行交流,減少不必要的壓力,反而會讓關係更加輕鬆自在。
3. 告別過度依賴 減少無意義的社交壓力
身處在數位社交的時代,我們不必因為「已讀不回」或未及時回覆訊息而感到內疚。首要關鍵,得把自己放在首位,學著不過度依賴他人給予的情緒價值,相信自己值得,建立好心態,緊接著學習依照自己的步調慢慢回應,別讓他人牽動你的情緒,畢竟交友重在質量,能盡情地享受當下的交流最重要。

相處時無需關注在取悅別人,保有禮真誠的溝通方式就好(圖:《機智醫生生活 2》劇照)
成年後的我們,在日常繁忙中找自己之餘,還可能迷失在社交洪流中。此時,請記得先關注自我、照顧好自己,才有餘力去看世界。
延伸閱讀:
有可能「人生重來」嗎?韓劇《媽媽朋友的兒子》生活卡關想放棄,別害怕開機再來
我不是偷懶,我是在保留精力!日本「懶螞蟻效應」教你在關鍵時刻出手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