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稿主編:Alice.P)
本週(4/12-4/18 )一周國際大事包括:美國 Blue Origin 全女性飛行任務掀兩極論戰;英國最高法院裁定「女性」定義,挑戰性別多元共識;患病即解雇,香港外傭醫療保健的缺口;台灣年輕女性癌症患者增加,醫籲治療前考慮凍卵保存生育力。愛女也 iLady 團隊將持續關注全球最新趨勢動態,每週精選國際焦點,為讀者快速掌握關鍵動態。

美國 Blue Origin 全女性飛行任務掀兩極論戰(圖:X@blueorigin)
國際大事回顧 1: 美國 Blue Origin 全女性飛行任務掀兩極論戰
當女性終於登上太空,本應是象徵平權的一大步,卻因背後的名人光環與資本操作,引發激烈爭議。美國私人航太公司 Blue Origin 於 4 月 14 日成功執行一場由全女性組成的太空飛行任務,由公司高層、也是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伴侶的勞倫‧桑切斯(Lauren Sánchez)領隊,搭乘者包含媒體人蓋兒‧金(Gayle King)、歌手凱蒂‧佩芮(Katy Perry)等名人,該次任務被官方與媒體包裝為「女性主義的一大步」,象徵性別平權與探索精神的融合。
然而,英國《衛報》專欄將這場任務形容為「美國女性主義的喪禮」,批評其未能實質推動女性在 STEM(科學、科技、工程與數學)領域的參與,反而鞏固了女性須依賴外貌或名氣才能獲得登上太空的機會之刻板印象。
面對外界質疑,飛行參與者蓋兒‧金與桑切斯則公開回應,認為批評者忽略了這次任務的象徵意義,她們表示,這趟旅程旨在激勵更多年輕女性勇於追夢,並證明女性同樣能踏足太空探索,桑切斯強調:「我們不應該用傳統框架去定義女性應該如何參與太空計畫。」

英國最高法院裁定「女性」定義,挑戰性別多元共識(圖:PIXABAY)
國際大事回顧 2:英國最高法院裁定「女性」定義 挑戰性別多元共識
在性別多元逐漸受到關注的今天,英國最高法院於 4 月 16 日針對《2010 年平等法案》中「女性」的定義做出裁決,明確指出僅限生物學女性,排除了即使擁有性別認同證書(GRC)的跨性別女性。
此案源自蘇格蘭 2018 年通過的《公共機構董事會性別代表法》,該法要求女性比例達 50%,並納入 GRC 跨女為「女性」,使團體「蘇格蘭女性」提告,認為此舉逾越權限,但法院最終認定,法律定義不應延伸至非生物性別,否則將造成混亂。
裁決出爐後,英國作家 J.K. 羅琳表示支持,認為這是對女性權益的必要保障。不過,包括國際特赦組織在內的人權團體則表達憂慮,擔心這項判決會讓跨性別者在法律上的保障受限,甚至加劇社會上的排除與歧視。對此,法院回應強調,跨性別者依然受到《平等法案》的相關條款保護,而心理健康團體也提醒,政策在制定過程中應納入跨性別者的聲音,才能真正避免進一步的邊緣化風險。

患病即解雇,香港外傭醫療保健的缺口(圖:PIXABAY)
國際大事回顧 3:患病即解雇 香港外傭醫療保健的缺口
在香港,外籍家庭傭工(外傭)是許多家庭的重要支柱,然而當他們罹患重病時,卻往往遭遇解雇、失去醫療保障及簽證的困境。根據香港亞洲家務工工會聯會及菲律賓移工癌症支援聯盟的統計,過去五年內,約 195 名外傭在工作期間確診癌症或其他重病,其中約三成遭非法解僱。當合約被終止後,他們必須在 14 天內離港,並失去在公立醫院接受治療的資格,許多外傭因此被迫回國,面對高昂的醫療費用與有限的治療資源,陷入困境。
儘管香港的「標準僱傭合約」規定,除非外傭犯重大錯誤或醫生證明其失去工作能力,否則僱主不得解僱正在病假的外傭,違者可處罰 10 萬港元,但實際上,成功追究僱主責任的案件非常少。專家建議,政府應加強僱主與外傭的教育,提高雙方對權利與責任的認識,並考慮設立專門基金或庇護所,幫助患病外傭獲得應有的醫療與生活支持。

台灣年輕女性癌症患者增加,凍卵協會推動補助計畫(圖:PIXABAY)
國際大事回顧 4:台灣年輕女性癌症患者增加,凍卵協會推動補助計畫
隨著癌症年輕化,越來越多年輕女性在面對癌症的同時,也面臨是否失去生育能力的困擾。台灣近十年來,20~29 歲的女性乳癌和子宮體癌發生率顯著上升,尤其子宮體癌的發病率增幅達兩倍,雖然早期乳癌的治癒率較高,但化療與放療卻可能對卵巢功能造成傷害,進而導致不孕。
目前,台灣凍卵協會已推動「公益希望計畫」,對 20~40 歲的癌友提供最高 2 萬元的凍卵補助,並與醫院合作,鼓勵患者儘早保存生育能力,該協會理事長曾琬婷呼籲政府建立全國一致的醫療性凍卵補助制度,讓癌友能有更多的選擇與希望。
延伸閱讀:
4/5-4/11 一週國際大事回顧:香港跨性別者陷法律困境、台灣推補助盼女性重返職場
3/29-4/4 一週國際大事回顧:TPBL 雲豹物化女性遭批評、嘻哈圈掀起性平價值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