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稿主編:Alice.P)
本週(5/23-5/29)的藝文亮點包括:《孩子們需要聽到另一個故事》阿蘭尼斯·奧邦薩溫;梵谷筆下的魯林家族,全球首展在波士頓;筆下風景與家國記憶,張捷與陳澄波的寫生故事;從毛孔觀察城市,北美館X-site年度計畫登場。
愛女也 iLady 團隊持續關注全球藝文界的最新動態,涵蓋藝文表演、影視產業等領域,每週精選整理藝文界的一週大事,幫助業界人士與藝文愛好者快速掌握最新資訊。

藝文大事亮點 1:《孩子們需要聽到另一個故事》阿蘭尼斯・奧邦薩溫回顧展(圖:Art Museum at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 )
藝文大事亮點 1:《孩子們需要聽到另一個故事》阿蘭尼斯·奧邦薩溫回顧展
即日起自至 8 月 25 日,紐約皇后區長島市的 MoMA PS1 舉辦「孩子們需要聽到另一個故事」展覽,回顧加拿大阿比納基族藝術家、活動家及音樂家阿蘭尼斯・奧邦薩溫(Alanis Obomsawin)的創作生涯。此展覽曾於柏林、溫哥華、多倫多及蒙特婁展出,現於 MoMA PS1 呈現。
展覽涵蓋奧邦薩溫 60 年的多元創作,包括 13 部由加拿大國家電影局製作的影片,如 1971 年的《Christmas at Moose Factory》、1993 年的《Kanehsatake: 270 Years of Resistance》及 2016 年的《We Can’t Make the Same Mistake Twice》。此外,展覽也展示雕塑、聲音作品及罕見的製作資料,深入探討其創作過程與社會影響,並推出專書《Alanis Obomsawin: Lifework》,收錄藝術家的訪談、作品圖像及評論,全面呈現他的藝術旅程。

藝文大事亮點 2:梵谷筆下的魯林家族 全球首展在波士頓(圖: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藝文大事亮點 2:梵谷筆下的魯林家族 全球首展在波士頓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即日起至 9 月 7 日舉辦《梵谷:魯林家族肖像》特展,這是全球首度聚焦於郵差魯林一家肖像畫的展覽。展覽地點位於波士頓美術館,民眾可透過這次展覽近距離欣賞約 20 幅來自世界各大館藏的經典畫作,包含來自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紐約 MoMA、芝加哥藝術學院、巴黎奧賽博物館等地的重要借展。
展覽主題圍繞梵谷(Vincent van Gogh )1888 至 1889 年旅居法國亞爾期間,與鄰居——郵差約瑟夫·魯林(Joseph Roulin)一家建立的深厚情誼。梵谷當時懷抱藝術社群的夢想來到亞爾,卻在孤獨與病痛中,獲得魯林一家的溫暖陪伴。他以畫筆記錄下魯林、其妻奧古斯丁及三位子女的肖像,視他們為心靈寄託與家庭象徵。
展覽不僅呈現這些作品,也展出日本浮世繪、荷蘭早期藝術、魯林的書信及與保羅·高更的藝術交會,深度揭示梵谷肖像創作的藝術與情感根源。透過這些作品,觀眾將重新理解梵谷筆下所描繪的「家庭」與「情感聯繫」。

藝文大事亮點 3:筆下風景與家國記憶 張捷與陳澄波的寫生故事(圖:文化部)
藝文大事亮點 3:筆下風景與家國記憶 張捷與陳澄波的寫生故事
「寫生的故事:張捷、陳澄波與其時代風景特展」於即日起自 2026 年 3 月 1 日於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展示教育大樓 4 樓第 2 特展室展出。觀眾可透過此次展覽,深入了解臺灣畫家陳澄波與其妻張捷的藝術與生活故事。
本特展以「寫生」為核心概念,呈現陳澄波對藝術與社會的熱情,以及張捷對家庭與歷史的深情守護。展覽分為 6 大單元,從陳澄波的藝術生涯與二二八事件的歷史背景,探討張捷在嘉義故居閣樓中珍藏的畫作、書信與生活物件,展現她作為「超級藏家」的角色。此外,展覽也呈現夫妻間的情感連結與家庭生活,以及陳澄波在街道上寫生的場景。展覽最後也反思這個藝術家庭如何為世界留下珍貴的文化資產,邀請觀眾思考自身與歷史的連結。

藝文大事亮點 4:從毛孔觀察城市 北美館X-site年度計畫登場(圖:臺北市立美術館)
藝文大事亮點 4:從毛孔觀察城市 北美館X-site年度計畫登場
臺北市立美術館(TFAM)於即日起至 7 月 13 日,在館外廣場舉辦年度公共藝術計畫「2025 X-site:毛孔城市-佔領計畫」。此展覽為 X-site 計畫(每年公開徵選臨時性空間創作提案,支持新銳建築與藝術團隊實踐創作計畫)的一部分,鼓勵創新實驗的跨域創作與公共性交織的整合性計畫,激發人們對公共空間、城市環境與人類發展的議題探索與再想像。
展覽以「毛孔」為概念,象徵城市中人與空間的互動界面,呈現城市肌理的細微變化。觀眾可在戶外廣場體驗這些臨時性建築裝置,感受城市空間的多樣性與可能性。展覽期間,亦將舉辦聲音工作坊等公眾活動,邀請民眾參與,深入了解城市空間與公共藝術的關聯。
延伸閱讀:
「20 世紀女性主義之母」吳爾芙曾遭兄長侵犯、以筆為刃創作《自己的房間》捍衛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