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環境永續、減碳節能的觀念一步步落地,當我們談到 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永續概念時,往往先想到的是政策、碳權、企業責任等大範疇,卻忽略了一個與我們生活密不可分的關鍵角色——建築設計師。
這些人站在空間與人、自然與都市的交界點,每一筆圖紙、每一道結構、每一扇窗,都在詮釋什麼是永續的當代建築。
但,我們距離永續究竟有多遠?透過一場建築設計的大師講座,也許,我們從建築師陳秉信的真實心聲中,找到一條貼近生活的路徑。

建築師陳秉信於講座中分享建築設計與ESG永續趨勢。(圖/陳秉信 提供)
人文與環境之間的距離
結合「天、地、人、文」的設計理念,建築師陳秉信認為:「建築師做的每個決定都跟環境息息相關。」建築不是純粹的形式美學,而是與自然、氣候、人群互動的場域。他不諱言,每一個選材、每一次動線安排、每一面採光與通風的配置,都影響著能源使用、生態關係與人們的生活感受。
當 ESG 逐漸成為全球企業必須面對的責任時,建築師早已在這場轉變中提前入場。綠建築不是潮流,而是一種對未來的承諾。在規劃一間辦公大樓時,他們思考的不只是如何節省成本,而是如何讓建築在二十年後仍然對環境友善,如何讓使用者在其中感到舒適、有尊嚴。
從節能玻璃的選擇到綠屋頂的設置,從雨水回收系統到減少碳足跡的施工方式,這些決定看似技術性的細節,實則都與ESG息息相關。也因此,建築師必須成為環境意識的實踐者,在設計初期就預見長遠的責任。

建築師陳秉信於講座中分享建築設計與ESG永續趨勢。(圖/陳秉信 提供)
2025 現在進行式:企業永續報告書
自 2025 年起,所有上市櫃公司均須編製永續報告書,不分資本額大小。然而,ESG中的「社會」層面,也不只是對外的公益形象,更是企業內部文化的真實映照。
陳秉信談到:「員工幸福,能同步提升企業的效能。」員工幸福與空間設計之間的關係,他強調:「如果員工每天進的是一棟擁擠、陰暗、通風不良的辦公室,再熱血的團隊也會被磨損。但若空間能呼吸、能流動,能讓人坐下來放鬆、站起來交流,那麼效率與幸福會同步提升。」
現代建築設計師不再只是打造結構,而是打造一個能促進溝通、激發創意、減輕壓力的工作場景。他們設計的茶水間不只是泡茶的角落,而是部門交會的節點;他們安排的綠意牆面不只是裝飾,而是視覺與心理的療癒劑。
這樣的觀點也反映出 ESG 中的「S」不再只是做慈善,而是落實在企業日常管理之中。當企業關注員工的身心健康、工作環境與尊嚴時,就已在實踐永續。

建築師陳秉信於講座中分享永續建築設計案例。(圖/陳秉信 提供)
設計不只是藝術,更是一種治理的延伸
建築,是企業最直觀的敘事方式之一。走進一家公司的總部,往往還沒與人交談,你已從空間感受到他們的價值觀:是創新?是穩重?是開放還是嚴謹?
陳秉信形容建築師如同翻譯者,將抽象的企業文化轉譯為空間語言。他說:「我們的角色就是將一間公司的精神具象化,讓它不只是說給投資人聽,而是讓每個來訪者、員工,都能在空間中感受到。」
「將企業的文化價值轉換成設計,讓建築外觀與室內空間成為企業的名片。」
這樣的觀點為 ESG 帶來了新的視角:治理不只是制度上的健全,更是一種從內到外、一以貫之的誠實表現。一間願意投入資源打造良好空間的企業,往往也更在乎透明、尊重與長期發展。
用加法談生活、用減法做設計
面對愈來愈複雜的需求與挑戰,設計師如何回應?陳秉信選擇「減法設計」作為他的主張。
所謂減法,不是將設計變簡陋,而是去除多餘、保留本質。他相信,愈是克制的設計,愈能讓人自在。簡潔的線條、明確的動線、自然的光與風,是讓空間回歸人本的關鍵。
但在生活層面,他反倒主張「加法」——多一些綠意、多一些人味、多一些互動。他在設計社區空間時,常加入共享廚房、閱讀區、曬衣陽台等,這些空間的存在,讓城市生活不再只是孤島,而能串起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這種思維也是對 ESG 永續理念的體現。減法設計降低資源耗用、提升效率;加法生活則強化社會關係、培養韌性社區。當建築能同時兼顧這兩者,它就成為真正的「永續媒介」。

建築師陳秉信於講座中分享永續建築設計案例。(圖/陳秉信 提供)

建築師陳秉信於講座中分享永續建築設計案例。(圖/陳秉信 提供)
建築師的角色:社會責任,空間的指揮家
建築師不再只是藝術家或工程師,而是社會的協作者,是引導空間運作的指揮家。他們的工作跨越美學與技術,更深入倫理與人性。
「我們每一個選擇,都影響到人怎麼生活,甚至社會怎麼運作。」陳秉信語氣平實,卻字字有力。他觀察都市化的急促與資源使用的飽和,深知建築的每一吋空間,都要對未來負責。
因此,他們開始思考如何讓建築更具包容性,例如設計無障礙動線、多元族群共融的社區、能抵抗氣候變遷的綠建築。他們不只是「蓋房子」,而是在參與一個更長遠的社會進程。
我們與永續的距離,也許就差一個好設計
在ESG的架構下,建築師的聲音是誠實而迫切的。他們所做的,不只是為了取得綠建築標章,而是為了讓建築真正成為支持人類生活的基地,成為自然的一部分,成為社會信任的場域。
而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與永續的距離,或許比想像中近。它可能從一次對空間的尊重開始,從選擇在有陽光、有綠意、有溫度的地方工作開始,也從對每一座建築背後理念的理解開始。
當建築師用減法做設計、用加法談生活,我們也在學會:少一些浪費,多一些關心;少一些短視,多一些長遠。如此,永續,不再是一場遙遠的目標,而是一場進行中的日常革命。
延伸閱讀:
她。百業 21|ESG永續顧問執行長 Mac 的一天:「永續不只是數據,而是理念的改變」
她。百業 17|設計師 Kris 在紐約斜槓追夢的一天,從時尚業總監到室內設計的創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