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社群平台上,看到一段影片,一個還在騎滑步車到小男孩,來到自己母親的幕前,童言童語的說:「嗨,媽咪,我來給你一個親親。」(Hi mommy, let me give you a kiss.)這是多麽令人心疼的畫面,也讓我頗有感觸,心想著:「這麼小的孩子,是怎麼接受至親的離去?那長大後的我們呢?」
這是由小男孩的祖母麗莎拍攝的,她說,男孩經常想要、更要求參觀母親「沈睡」的地方,所以才記錄下這一刻。麗莎表示,影片拍攝當時,男孩的媽媽莎拉是兩年前的五月去世,這麼些時日過去了男孩依舊非常想念她。
失去至親是一種難以言喻的痛苦,但這種經歷對不同年齡的人而言,其情感影響與表現方式各有不同。從幼兒到老年,每個階段的情感變化都跟生命經驗有著密切的關係,也塑造了人們對「失去」的反應方式。
所以筆者將從幼兒、青少年、成年與中年這 4 個階段,跟 Lady 們一起探討面對至親逝世的情感表現及其背後的原因,讓心情緩緩,我們開始吧。
幼兒與兒童階段:純真與暫時的悲傷
幼兒與兒童面對死亡的理解有限,所以他們的悲傷,往往帶著一種天真與短暫的特質。他們可能沒辦法完全理解死亡的概念,認為死亡是一種「暫時性」的離開。例如,有些孩子會天真地問:「媽媽什麼時候回來?」這種純真又令人心疼的表現,反映出他們還未具備抽象思考能力,難以理解生命的不可逆。
另一方面,幼兒的情緒調節能力有限,但他們的注意力容易被轉移,如果這時大人們能夠給予適當的支持,或用遊戲與故事的形式引導,他們的悲傷可能很快就能被緩解、甚至展現出樂觀的一面。這種樂觀的表現,並非忽視死亡的痛苦,而是他們尚未完全意識到失去的深遠影響。
不過,筆者認為,這並不代表幼兒就不需要內心的關注,當他們面對至親逝世時,大人們應該清楚並溫和的向他們說明「死亡」是怎麼一回事,有助於孩子建立對生命與死亡的健康認知。
青少年階段:掙扎與矛盾的情感
青少年面對至親逝世時,情感反應可能更加複雜。他們處於自我意識強烈發展的階段,既渴望獨立、又仍依賴家庭的情感支持。這使他們在喪失親人時,可能同時感到悲傷、憤怒與孤單。
許多青少年在這個階段可能表現出情緒壓抑、甚至拒絕談論親人的離世,他們可能認為表達悲傷是「軟弱」的象徵,而選擇隱藏內心的痛苦。然而,這種壓抑情感的方式,可能導致長期的心理壓力或情緒不穩定。
此外,青少年對死亡的思考通常帶有哲學性的探索,他們可能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甚至質疑宗教或道德觀念。大人們在這個階段的支持,應該更加尊重青少年的獨立性,鼓勵他們透過藝術、運動或文字等各種方式來表達內心情感。
成年階段:加速成長的壓力
20歲成年後,是一個獨特且微妙的年齡階段。在這個階段,年輕人剛剛步入成人世界,開始必須獨立,卻仍深深依賴家庭,這跟青少年階段有些不同。因此,失去至親的經歷,往往是一種複雜而深刻的情感衝擊。
就以筆者為例,我 24 歲最愛的媽媽就因病去世,那份突如其來的孤獨感,不僅是情感上的失落,更是一種「安全感」的喪失。當時才畢業兩年的我,因為媽媽生病,家裡需要各分東西的賺錢、讓這個家繼續下去。
對於媽媽的陪伴,也只是抽時間去療養院看看她、陪陪她短暫的一小時,深深相信媽媽會好起來的,所以當媽媽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到最後的突然逝世,頓時會感到自己被推向一個孤立無援的世界,也開始意識到,從此需要自己承擔更多的責任。
這種失去常常迫使年輕人迅速成熟,無論是情感上還是經濟上,我們可能都需要扮演新的角色來支撐家庭、或是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向。這種壓力雖然沉重,但也成為成長的重要推動力。
我也發現,在親人逝世後,不少人、包括我可能會努力尋找與逝世者的內在連結,我們會想透過紀念活動、完成逝者的未完成夢想、或是延續其價值觀,來釋放自己的悲傷。這樣的情感轉化,既是一種療癒,也是一種重新與生命連結的方式。
中年階段:遺憾與角色轉變
接著我們來談中年者,在這階段的人失去至親,往往帶著深刻的遺憾與複雜的情感。他們處於人生的中段,一方面忙於事業與家庭,另一方面又需要面對父母的老去與死亡。當父母離世時,他們可能感到未完成的孝道和親子關係中的未解心結,成為內心的痛點。
像是筆者有位朋友,前些年跟他感情最好的媽媽也因病逝世,他時常感慨著:「要是當時對她不要這麼沒耐心」、「要是當時我再細心點照顧她」等,遺憾沒有能在父母健在、甚至生病時多花時間陪伴,也沒能向父母表達足夠的感激與愛意。這些沒有做到的情感需求,可能讓他們在失去至親後陷入深深的懊悔。
父母的逝世,對中年人來說,也象徵著家庭角色的變化,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成了家族中的「最上一代」,需要承擔更多責任。這種角色轉變可能帶來壓力,但也賦予他們對生命價值的新思考。
無論是哪個年齡層,喪親後的療癒需要時間與適當的支持,以下是 4 種建議大家參考的方法:
1.允許悲傷存在
悲傷是一種自然的情感反應,允許自己經歷這種情感,而非壓抑或逃避,對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2.尋求支持及理解
無論是家人、朋友還是專業心理師,能夠傾聽並提供支持的人,都是療癒的重要力量。
3.以行動紀念逝者
無論是參加紀念活動、書寫回憶錄,或是完成逝者的心願,這些行動都能幫助喪親者重新找到內心的平衡。
4.重新珍惜當下
失去至親的經歷常常讓人更加明白生命的短暫,進而促使人們更加珍惜現有的親情與友誼。
不同年齡面對至親逝世的情感變化,是對生命經歷與人際關係的反映。無論是幼兒的短暫悲傷、青少年的哲學思索,還是成年後的生活壓力、還有中年階段的遺憾,每個時期的悲傷都在促使大家以不同的方式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雖然失去帶來痛苦,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機會去成長、珍惜和傳承那些我們深愛的人的價值。
延伸閱讀:
人生已經太累,停下無止盡的焦慮與競爭!和隨性小狗一起當個 Chill Guy
「讓我有尊嚴地死去」英國老夫妻決定攜手安樂死!台灣還要再等多久才能接受安樂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