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稿編輯 Sally.H)
每年的 4 月 1 日,是個充滿歡笑與惡作劇的日子——愚人節(April Fools’ Day)。這一天,世界各地的人們有著不約而同的默契,玩笑與惡作劇瀰漫日常,彼此的嬉鬧與笑聲交織,構成春天裡最暖心、特別的一抹色彩。人們放下平日的嚴肅,以最俏皮、最幽默的方式向身邊的親友開一個無傷大雅的玩笑。
在這些笑聲與驚喜背後,愚人節的起源卻眾說紛紜,這個有趣的節日不僅承載著歷史的痕跡,也展現人性中幽默與關愛的一面。今天跟著 iLady 一起了解愚人節的來由,以及各個國家不同的愚人節文化吧!

愚人節這天充滿歡笑。(圖/Pexels)
來自何方的愚人節?
關於愚人節的起源,最廣為流傳的說法可以追溯到 16 世紀的法國。當時,法國國王查理九世決定改變曆法,將新年從原本的 4 月 1 日改為 1 月 1 日。
然而,因為資訊傳遞緩慢,一些人沒有收到消息,加上舊派反對該改革以及部份民眾不願意改變,仍按照舊曆法在四月一日慶祝新年,因此讓他們成為他人取笑的對象,甚至會收到假的新年禮物。自此之後,4 月 1 日捉弄人的習慣就流傳開,進而衍生「愚人節」的傳統。
另一個說法則認為,愚人節與更早期古羅馬的「嬉鬧節」相關,這是一個充滿笑聲的日子,人們會穿上變裝、開玩笑,甚至戲弄統治者,透過幽默來化解生活的拘謹。也有部分傳言指出與印度的「侯麗節」(Holi Festival)有關,而這些節日都強調歡樂與戲謔。

你聽過哪些愚人節來由?(圖/Pixabay)
各國的愚人節,玩笑中的文化縮影
愚人節不僅是一場單純的惡作劇,許多國家都發展出獨特的習俗,展現文化中的幽默與溫情。
1. 英國:限時愚人節
英國有著愚人節特定的「限時」傳統,當地人一致約定俗成,如果想要捉弄他人需要在 4 月 1 日中午 12 時前行動,不然會被周遭的人視為「大傻瓜」,而且若下午繼續惡作劇也可能會招來霉運。不過除了一般民眾之外,媒體和公司也經常加入這場盛宴,發布看似真實卻荒誕的假新聞,例如,1957 年 BBC 曾報導瑞士農民收成「義大利麵樹」的新聞,成功欺騙無數觀眾。
2. 蘇格蘭:獵取布穀鳥日( Huntigowk Day )、尾巴日(Taily Day)
蘇格蘭的愚人節長達兩天,第一天 4 月 1 日稱為「獵取布穀鳥日」(Huntigowk Day),人們會在這天傳遞小指條,要求他人幫忙完成不可能、荒唐的任務,有點像似請對方在「尋找雞蛋中的骨頭」。第二天 4 月 2 日則是「尾巴日」(Taily Day),這一天的惡作劇是偷偷在他人背上貼上「踢我」(Kick Me)的紙條。
3. 法國:愚人魚(Poisson d’Avril)
在法國,孩子們會偷偷將紙做的小魚貼在朋友或家人背後,並大聲喊道「四月魚!」,以戲弄對方。這個習俗源自於春天到溪流和湖泊較容易成功捕魚,因此有著「被愚弄的人像是愚蠢的魚一樣容易上鉤」的意味,更寓意著童趣和無害的惡作劇。

法國愚人節稱為愚人魚。(圖/X@My Little Box)
4. 烏克蘭:幽默祭(Humorina)
烏克蘭的敖德薩(Odessa)將 4 月 1 日定為「幽默祭」(Humorina),並視為正式假日。這一天,街頭洋溢著歡笑與奇思妙想,人們盛裝打扮,以誇張有趣的服飾亮相,參與各種滑稽表演。惡作劇與幽默成為主角,大家開懷大笑、盡情捉弄彼此,還會在戲謔後笑著說:「 4 月 1 日,我不相信任何人。」這場充滿創意與歡樂的慶典,讓整座城市沉浸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
5. 印度:侯麗節(Holi Festival)
雖然印度並沒有傳統的愚人節,但三月的「侯麗節」(Holi Festival)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這一天,人們會互相灑顏料、開玩笑,以笑聲迎接春天的到來。
6. 希臘:捉弄成功,保持全年好運!
希臘的愚人節傳統則特別有趣,如果人們在 4 月 1 日成功作弄他人,就能全年都迎來好運。

你心中的愚人節是什麼樣子呢?(圖/Pexels)
雖然愚人節以戲弄與幽默為主,但它的核心精神並不僅僅是惡作劇,而是提醒人們在繁忙的生活中,偶爾放下嚴肅,以輕鬆幽默的方式與他人互動。有些人會選擇在這一天向親友傳遞「驚喜」,比如製造一個溫暖的玩笑,或安排一場充滿歡笑的聚會,讓彼此的關係更加親近。
愚人節或許只是短短一天的節日,但它提醒我們幽默的可貴。在這個充滿挑戰與壓力的世界裡,偶爾開個玩笑、帶來一絲輕鬆,不僅是對生活的調劑,更是對身邊人的關懷。畢竟,笑聲是最好的治癒方式,而適時的幽默與溫暖,則能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更多的快樂與連結。
延伸閱讀:
情人節只知道送巧克力?認識 5 國情人節傳統,此生必朝聖法國「愛之牆」浪漫破表
聖誕節歌單只記得叮叮噹?最百聽不厭的聖誕英文歌 TOP 5,每首前奏一下氣氛滿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