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聽到「考古學家」,腦海中是否浮現了手持鞭子的印第安納瓊斯,或是埋頭研究古物的《木乃伊》女主角?影劇中的考古角色充滿冒險與浪漫色彩,但現實中的考古研究員,工作樣貌既陌生又真實。
考古學是一條鮮少人走進的道路,它隱藏在歷史的縫隙裡,既帶著古老的神秘感,又需要科學的證據與嚴謹的研究方法。
這次訪問到考古研究助理 Sarah,她以親身經歷告訴我們這份職業的真實面貌,聊過之後才會發現,考古工作的日常並非險象環生的寶藏探險,而是專注於挖掘與研究的漫長過程,跟許多人想像的很不一樣。
考古研究員在做什麼?
考古學家,表面上聽起來是研究歷史的學者,但 Sarah 笑說:「其實我們的工作需要結合歷史、人類學、生物、化學、地質等,還要理解和操作科學儀器、田野調查和訪談。像在英國有同學是工程師出身,他就會寫程式進行統計分析、繪圖等等。」
她提到,考古學雖然屬於歷史人文學科的一部分,但它並非僅僅停留於文本研究,而是著重於物質文化的挖掘與分析,「考工作古不一定要當學者或是去科博館,也有私人公司專門接政府或地方的標案工作。」
在實際工作中,考古研究需要參與遺址挖掘、標本清洗、整理與記錄,還要使用科學儀器分析文物的材質、使用痕跡與來源。
Sarah 說,考古很有趣,但也是一個很難的科系,「針對不同器物有不同研究方法。像是陶瓷要切片、需要用放大倍率很大的顯微鏡,看這些陶瓷的礦物是來自哪裡,了解它的來源地跟生產技術。」
對於考古研究人員的角色,Sarah 說明:「文物不會說話,所以我們要以證據來找出史前人生活的痕跡、重建史前生活的模樣,讓這些沉默的證人說話。」

專訪考古研究助理 Sarah。(圖/Sarah 提供,攝於馬祖北竿鄉)
考古研究員的一天:泥土、儀器和文獻
而考古工作的一天都在做什麼呢?Sarah 說明,日程會因研究計畫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以她在鵝鑾鼻最南點工作站的經歷為例,每天早上八點到工地開始工作,跟著挖掘人員和其他研究計劃的助理一起從標本清洗、測量與紀錄直到下午五點半結束,每一步都充滿細節和專注。
「挖掘文物的時候,其實不是想像中那麼刺激,而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體力活。」考古現場通常會有專業工人協助大規模挖掘,而研究助理和研究員大多負責更精細的分工,例如紀錄發覺資訊、標本分析等。
Sarah 也直言,考古研究很花錢、花時間,而且工作環境很極限,「考古工作常常長時間待在戶外,在高溫曝曬或寒風刺骨中挖掘。但有時候也會是幾天都埋在儀器和文獻資料裡,所以適應力要很強。」

放大倍率顯微鏡下的陶器文物切片。(圖/Sarah 提供)
入行的契機和過程:從英國到台灣
聽起來工作很不容易,為什麼會選擇進入考古工作呢? Sarah 說,其實她的考古之路並非從一開始就明確。
過去,她在政大修讀民族學時,曾因缺乏實踐機會而感到迷惘。後來,她發現對考古的興趣,決定前往英國攻讀碩士學位,才正式踏入這條需要高度專業的領域。
「英國的考古學制非常不同,把考古獨立為一個完整的學科,而台灣則多數將它放在人類學下。」Sarah 分享,儘管在異鄉深造是一段挑戰重重的旅程,但也讓她看到了考古學的更多可能性。
為了研究史前太平洋的論文回到台灣,Sarah 有幸參與清大邱鴻霖教授在鵝鑾鼻和馬祖的考古計畫,「從國外回台後,幸好我遇到邱老師,不然可能都沒辦法進入台灣考古圈。」
Sarah 特別提到,她很感激邱教授的包容和指導,自己才能透過實地考古的工作過程,逐漸建立起自己的研究基礎。

Sarah 回台後參與清大邱鴻霖教授(右)的考古計畫。(圖/Sarah 提供)
印象深刻的工作經驗:當地習俗與墓地人骨
Sarah 提到,考古工作與地方文化緊密相連,不只挖掘遺跡,有時他們在挖掘前會進行拜拜儀式。
像在馬祖北竿的計畫中,團隊需要將陶器標本暫時放在靈骨塔內,就會先拜拜以示尊重,「對我們來說拜拜是尊重當地信仰文化。因為考古工作是跟當地人連結的工作,這件事有人願意接受,但也可能會不被歡迎。」
此外她也分享,有時考古研究也會在墓地工作,「在學校我們就會摸過很多人骨,有些疾病、重擊或創傷是可以從人骨上知道的。所以當很多人問會不會怕,對我們來說其實已經看習慣了。」
考古工作的成長與收穫
Sarah 表示,台灣的考古工作以「師徒制」為主,大多數研究員是透過參與教授的計畫逐步累積經驗。「相比國外自由的學術交流,台灣的考古圈更強調人脈與傳承。」
Sarah 也提到,考古更多時候是枯燥和高強度的體力勞動,「我們會在開挖前進行調查、確定有東西了才會開挖。但也會碰到挖了好幾天什麼都沒有,或只挖到一些碎片,但這些微小的發現,其實都是重建歷史的重要證據。」
她笑說,「我很享受在讀書、工作時候跟大家討論研究文物的氛圍。自己本身對歷史跟遺物就很感興趣,現在把興趣喜歡變工作,也因為讀考古,我才有機會前往英國。」
尤其當身邊很多朋友知道她在做考古,就會問很多新奇的問題,「像是他們會問鬼故事、埃及的傳說等等,這都是因為學考古而發生的有趣部分。」

Sarah 提到,考古工作更多時候是枯燥和高強度的體力勞動。(圖/Sarah 提供,馬祖北竿鄉大坵島考古挖掘現場)
考古工作的收入範圍
打開網路人力銀行,能看到考古工作有研究助理、田野助理、挖掘人員和施工監督等工作,助理薪資從三萬二到八萬不等,研究顧問和專家(考古學者)的月薪則有七萬到二十萬。
Sarah 坦言,考古並非一條致富的道路,但收入也不算太差。「在台灣,考古碩士的起薪比其他領域高一些,私人考古公司甚至可以提供不錯的待遇。」
然而,她也提醒進入這一行需要大量前期投資,例如海外深造和長期的研究訓練,投入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可能並不一定能換回相等的報酬。
職業病與刻板印象
談到職業病,Sarah 笑稱,自己對歷史有愛但並非考古狂熱者,因此休假了就不會想看到任何文物。「工作已經充滿遺物,放假只想徹底放空。」
至於刻板印象,她認為大眾對考古的想像多半來自電影。「其實我們不像電影裡那樣冒險,大多數時間都在測量、記錄和研究標本,這是一份非常需要耐心的職業。」
對比過去影劇文本中,Sarah 坦言,「常常大家會覺得考古很崇高,但我覺得這其實只是一份工作。如果學校教育更普及或政府給多一點教育資源,讓大家更熟悉考古在做什麼,就會明白這個職業並沒有那麼多神秘色彩。」

專訪考古研究助理 Sarah。(圖/Sarah 提供,馬祖北竿鄉大坵島考古挖掘現場)
未來,想成為真正的考古學家
目前,Sarah 正準備申請國外博士計畫,專注於同位素分析及動物考古。「我希望透過更深入的研究,探索史前太平洋的文化互動。」她表示,雖然學術之路充滿挑戰,但這也是她追求自我成長的重要一步。
在 Sarah 看來,考古是一份讓人謙卑的工作,「我們挖掘的不僅是物質的痕跡,更是人類歷史的遺產。」
這條路雖然崎嶇,但她對未來充滿信心。她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了解考古的真實樣貌,也讓這份工作能有更多的資源與支持。Sarah 笑說:「不知道我什麼時候才能成為想成為的研究員或考古學家,但現在,我開始漸漸摸清自己想走的路了。」
考古學的世界或許距離我們的日常很遠,但正因為有像 Sarah 這樣的研究員,我們才能一步步接近那些消逝的故事,為未知的過去寫下新的註腳。
你想活出什麼樣的人生?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我們通過工作換得薪酬和成就感,從事不同職業的人都有他不同的生活樣貌,從而刻畫出他獨一無二的人生軌跡。
平時忙著過好自己的人生,我們不見得有機會認識每一種工作的內容,因此 iLady 想以「各行各業的一天」帶大家在每篇專訪中認識一個人和一種職業。藉由欣賞另一個人的成長故事,為我們的生命拓展更豐富的視野。
延伸閱讀:
她。百業(22)軟體業 PM 彥羚的一天:「我是客戶、設計和工程師之間的翻譯機」
她。百業(21)ESG永續顧問執行長 Mac 的一天:「永續不只是數據,而是理念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