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須成為更好的自己?讓人內耗的 7 句心理暗示,看似鼓勵反而讓人陷入憂鬱

by Sally.H
讓人內耗的 7 句心理暗示。(圖/Pexels)

在人生的旅程中,我們常常渴望成為更好的人,活得更快樂、更成功。然而,不知不覺間,某些看似激勵人心的心理暗示,卻可能變成內耗的源頭。這些暗示,像是心中的低語,不斷提醒我們要「更努力」「更好」「更快」,但這些「更」卻也讓我們感到疲憊與焦慮。

其實,讓自己停下來,重新審視這些內耗的根源,並以更溫柔的方式對待自己,是自我療癒的開始。以下 7 句心理暗示,或許正悄悄引領你走向內耗的迷宮,但我們也可以找到通往平靜的出口。

讓人內耗的 7 句心理暗示。(圖/Pexels)

讓人內耗的 7 句心理暗示。(圖/Pexels)

 

1. 我必須成為更好的自己

這句話是許多人的座右銘。它代表對成長的渴望,也傳達了一種對現狀的不滿。然而,心理學家艾爾伯特·艾利斯的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告訴我們,「必須」這個詞會讓人產生不必要的壓力,並將失敗視為不可接受的結果。

事實上,我們可以試著告訴自己:「我想成為更好的自己,但這並不代表現在的我不夠好。」成長並非一條直線,而是一個過程。在這過程中,我們要學會欣賞當下的自己,感謝那些不完美,因為正是它們讓我們有機會學習與提升。

 

2. 比別人努力才能成功

努力是成功的基石,但如果我們總是把自己與他人比較,內心的平靜便會被無盡的競爭所吞噬。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的研究指出,「固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會讓我們過度關注外在的標準,而忽略內在的價值。

取而代之的是,我們可以嘗試建立「成長型心態」(growth mindset)。成功不一定要超越他人,成功更可以是每一天與昨天的自己相比,有了一點點進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我們不需要急於趕上他人的步伐,只需要找到屬於自己的路。

讓人內耗的 7 句心理暗示。(圖/Pexels)

讓人內耗的 7 句心理暗示。(圖/Pexels)

 

3. 不能不開心,我要更樂觀積極

在充滿正能量的社會中,「快樂」常被視為一種義務。但心理學家蘇珊·戴維提醒我們,情緒靈活性(emotional agility)才是心理健康的關鍵。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只會讓我們感到更孤單。

悲傷、生氣、挫折……這些情緒雖然不討喜,卻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試著對這些情緒說:「你好,我知道你在這裡。」允許自己去感受,並學會與它們和平共處。每個情緒都是我們心靈的信使,它們提醒我們哪些地方需要被看見、被理解。

 

4. 我要更有效率

效率是現代人的信仰。我們總想著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更多事情,但這樣的追求有時會讓我們忽略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慢下來,感受生活。

心理學家馬修·克勞福德指出,當我們專注於手邊的每一件小事,而不是追求效率極限時,反而能感受到更多的滿足與意義。放慢腳步,不代表懶散,而是對生活的尊重。偶爾停下來,給自己一個深呼吸,看看窗外的天空,讓自己的心靈也能喘口氣。

讓人內耗的 7 句心理暗示。(圖/Pexels)

讓人內耗的 7 句心理暗示。(圖/Pexels)

 

5. 只有成功才能得到認可和愛

愛,不應該是有條件的。但我們從小或許聽過:「考第一名,爸媽就會更開心」「工作表現好,才會被看重」。這些觀念讓我們誤以為,只有在成功時,我們才值得被愛。

心理學家布琳·布朗的研究顯示,真正的親密關係來自於脆弱的展現和無條件的接納。當我們允許自己不完美,並與身邊的人坦誠相待,我們會發現:愛不需要成就來證明,它來自我們的存在本身。

 

6. 如果沒有這個缺陷,我會更幸福

「如果」這個詞彙,是內耗的開始。心理學家阿倫·貝克指出,放大缺點並沉浸於「如果我不是這樣就好了」的思維,容易讓我們忽視其他的美好。

試著換個角度,問問自己:「這個缺陷帶給我什麼教訓?」有時,正是那些我們視為缺點的特質,成為了我們的獨特之處。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並從中找到意義,是邁向幸福的第一步。

讓人內耗的 7 句心理暗示。(圖/Pexels)

讓人內耗的 7 句心理暗示。(圖/Pexels)

 

7.  我覺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當我們對自己設定過高的標準,並視失敗為無法接受的結果時,內心會充滿壓力與自我否定,導致行動遲緩甚至停滯。這種完美主義暗示不僅耗費心理能量,還可能引發「拖延症」作為逃避策略。

心理學家 Paul Hewitt 和 Gordon Flett 提出的「多維完美主義模型」指出,完美主義分為三種:自我導向完美主義(對自己有極高要求)、他人導向完美主義(對他人有極高要求)、社會期待完美主義(覺得外界對自己有極高期待)。其中,社會期待完美主義與焦慮、抑鬱有顯著相關。

讓人內耗的 7 句心理暗示。(圖/Pexels)

讓人內耗的 7 句心理暗示。(圖/Pexels)

 

給正在內耗的你:溫柔面對自己

我們都希望過得更好、更幸福,但別忘了,所有的成長和改變,都需要時間與空間。對自己溫柔一點,允許自己有慢下來的權利,也允許自己不必完美。

或許,下次當這些心理暗示出現時,我們可以試著以更溫暖的方式回應:

• 「現在的我,已經足夠好。」
• 「每個人的路都不同,我只需要做好自己。」
• 「情緒是我的朋友,我會傾聽它們。」
• 「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 「我值得被愛,無論成功與否。」
• 「我的不完美,也是幸福的一部分。」
• 「我只需要做到 80% 的好,就足夠了。」

當我們學會接納自己,內耗就會漸漸遠去,而取而代之的,是一份來自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延伸閱讀:

熱愛嚐鮮、關心身邊大小事?研究證實有「好奇寶寶」特質的人更容易感到幸福

你看不慣的人,可能是你的陰影?認識陰影心理學,才明白如何好好跟自我和解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