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擁抱了?
我們每天都忙著處理工作、社交、生活中的瑣事,習慣了用訊息、貼圖、語音留言與人交流,但有時候,還是會有一種說不上來的孤單感,對吧?好像身邊明明有人,卻少了點什麼。其實,這可能是我們的身體在提醒我們:該來點真正的擁抱了。
這種狀況,其實有個名字,叫做「肌膚飢渴症」(Skin Hunger)。簡單來說,就是因為太久沒有身體接觸,而讓我們的內心開始覺得缺乏安全感,甚至變得焦慮、煩躁。擁抱、牽手、拍拍肩膀,這些微小的肢體接觸,對我們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影響比想像中更大。
(當然,這些肢體互動發生的前提,都是在雙方合意的情況下。)

我們都有肌膚飢渴症?(圖/Pexels)
擁抱,人類的生存要素
心理治療師維吉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曾說過:「一個人每天需要四次擁抱才能生存,八次擁抱讓我們感到穩定,而十二次擁抱則能讓我們真正成長。」雖然這並不是絕對的數字,但它點出了一個重要的事實——我們需要觸碰與連結,這是人類的本能。
當我們擁抱時,身體會釋放「愛的荷爾蒙」催產素(Oxytocin),這種激素能夠降低壓力、舒緩焦慮,甚至提升免疫力,讓我們的內心感受到安定。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長時間缺乏擁抱,可能會發現自己變得比較容易焦慮、情緒起伏大,甚至覺得跟身邊的人產生了距離。

每天擁抱 4 次,其實是人類的基本生存需求。(圖/Pexels)
不是只有愛情才可以
有人或許會覺得,擁抱是戀人之間才會有的親密行為,但其實,這是一種很自然的人類需求。家人、朋友,甚至寵物,都可以成為我們擁抱的對象。
像是,我們其實很喜歡看擁抱的畫面,這也是為什麼在影視劇中,擁抱的場景總是讓人印象深刻。
還記得《哈利波特》裡妙麗緊緊抱住哈利的那一刻嗎?那不是因為愛情,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安慰與支持。又或者《請回答1988》裡,德善在寒冷的夜晚,給爸爸一個溫暖的擁抱,那份親情的重量,讓人瞬間淚崩。
甚至是運動比賽結束後,球員們彼此擁抱,那不是單純的勝利喜悅,而是一種深刻的情感連結。

還記得《哈利波特》裡妙麗緊緊抱住哈利的那一刻嗎?(圖/IMDb)
陌生的擁抱,彌補內心缺口
不只是影劇作品,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人透過擁抱來傳遞愛和關懷。街頭時不時會看到「Free Hugs」活動,參與的人舉著牌子,主動給陌生人一個溫暖的擁抱。這些擁抱雖然簡單,卻能讓人瞬間感受到善意和連結。
在某些社會運動或災難發生後,我們也會看到人們自發性地擁抱彼此,試圖帶來慰藉和支持。這些畫面不僅動人,也因為它提醒了我們,這個世界上有些溫暖是無法用言語替代的。
很多時候,一個簡單的擁抱,就能傳遞比千言萬語更有力量的溫暖。

一個簡單的擁抱,就能傳遞比千言萬語更有力量的溫暖。(圖/Pexels)
一個人也可以好好擁抱自己
如果當下沒有可以擁抱的人怎麼辦?別擔心,我們還有很多方法可以補充這種「身體的情感營養」。
和寵物相處是一個很棒的方式,撫摸、擁抱牠們時,我們的身體同樣會釋放催產素,讓情緒變得更穩定。研究顯示,養貓狗的人通常比不養寵物的人壓力更低,幸福感更高。
除此之外,自我擁抱也是有效的方法。或許聽起來有點害羞,但試著抱抱自己,輕輕拍一下手臂或肩膀,這樣的動作其實能帶來安慰感,幫助我們放鬆。
還有一種方法——加重毯(Weighted Blanket)。這種毯子透過模擬深層壓力刺激(Deep Pressure Stimulation),像是被人溫暖地包圍一樣,特別適合容易焦慮或睡眠品質不佳的人。或是也可以嘗試一些有肢體接觸的活動,比如按摩、瑜伽、舞蹈或太極,這些運動不僅能讓身體動起來,還能透過接觸來滿足我們對肌膚接觸的渴望。

沒有可以擁抱的人,我們也還有很多方法可以補充這種「身體的情感營養」。(圖/Pexels)
張開雙手抱一下吧!
這世界變得越來越快,生活節奏也變得更緊湊,但這不代表我們要犧牲那些能帶來安全感與快樂的小事情。擁抱不是奢侈品,而是一種簡單卻重要的日常行為。
當我們發現自己有點孤單、有點不安時,別忘了試著張開雙手,擁抱身邊的人,或是給自己一個溫暖的抱抱。或許,那就是我們一直在尋找的安心感。
今天,不妨從一個擁抱開始吧!讓我們用這份溫暖,填補心中的空缺,也讓這個世界變得更柔軟一點。

別忘了試著張開雙手,擁抱身邊的人或是給自己。(圖/Pexels)
延伸閱讀:
人生不是考試,不用每題都對!想找回幸福,先嘗試「停止自我批評」
人際斷捨離|如何遠離有毒關係?當你聊天出現「微不適感」,就是時候保持距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