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感覺是筆者小時候才會聽到的詞,現在居然在台灣大流行?不過,大家也別被媒體大篇幅報導、或是聳動標題嚇到,引起恐慌,皮膚專科醫師葉嘉漢就說:「其實一直以來,每年台灣都有麻疹的確診病例,但大多數為境外移入,且重症率僅千分之一,非常罕見,目前國內確診案例雖然有比較多,但還不到大流行的階段,大家不需要太恐慌搶打疫苗。」
葉嘉漢醫師會這樣講,也不是沒原因,因為麻疹是全球公共健康中的老對手,台灣從 1978 年就開始推動全面嬰幼兒施打疫苗,大於九成多數國人體內都有抗體,雖然近期傳染數有提高,但也僅有少數族群會需要考慮自費施打疫苗,其他人只要做好基本防護措施就不用太擔心。
麻疹是什麼?症狀有哪些?
要叫大家不用擔心,當然還是得先帶大家認識,什麼是「麻疹」。葉嘉漢醫師說明,麻疹是一種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其歷史可追溯至數百年前。
葉嘉漢醫師指出,麻疹病毒的存在已久,特別是疫苗接種開始普及之前,麻疹的盛行率非常高,台灣歷史上也曾爆發數次大流行過,在醫療衛生不佳的當年,每年可以造成數百例的死亡。
麻疹的初期症狀類似感冒,包括發燒、流鼻水、咳嗽等,它的特異性症狀包括口腔黏膜出現白點(即科氏斑)及眼睛紅腫、還有全身大面積的紅疹,這些症狀會在發燒後的 5 至 7 天內逐步顯現出來。葉嘉漢醫師強調,麻疹初期症狀類似感冒,診斷不易,這使得疾病的傳播更加迅速。
此外,麻疹的傳染性極高,其傳染指數高於 COVID-19 或流感,葉嘉漢醫師形容為“加強版的流感”。部分重症患者可能會出現神經感染、腦炎,甚至罕見的腦膜炎,不過這些併發症的發生率相對低,約為千分之一。
麻疹傳染力有多強?
麻疹的高傳染力,如果沒有受到控制,對整個醫療系統會造成極大負擔。葉嘉漢醫師表示,若麻疹再次爆發,可能導致醫療資源被迅速耗盡,對公共健康系統造成嚴重挑戰。麻疹的傳染主要透過飛沫或空氣傳播,病毒可以在空氣中存活長達兩小時,因此即便與患者僅短暫接觸,也可能被感染。
哪些族群需要特別注意麻疹?
葉嘉漢醫師提醒,沒有接種疫苗的人,就是麻疹的高危族群,包括幼兒、孕婦及免疫力低下的族群。不過台灣因 1978 年後開始普及麻疹疫苗,大多數人已有基本的免疫力。
由於疫苗的引起的免疫力可能因為抗體隨著時間被體內自動代謝,就會缺乏保護力,因此1981年(含)後出生的人,若本身職業為醫護、機場人員,或是需要前往麻疹盛行區,才需要接種疫苗!
但 Lady 們會不會好奇,那 1978 年之前出生的人,也沒打疫苗呀,為什麼沒有被列入高危險群?葉嘉漢醫師解釋,這很有趣!在還沒有疫苗的時代,麻疹有在台灣流行過一陣子,所以在那個時空背景下,其實大部分的人都得過,體內會有自然的免疫力。
麻疹如何治療?有後遺症嗎?
目前,麻疹並沒有針對病毒本身的特效藥物。治療方式主要是針對症狀進行支持性療法,例如退燒藥、消炎藥或是類固醇,以及補充營養與水分。葉嘉漢醫師表示,紅疹會隨著疾病的恢復逐漸消退,大部分患者能在 1 至 2 週內痊癒。
儘管重症麻疹的發生率低,但一旦發生,可能會造成長期的神經損傷或其他嚴重併發症。因此,早期診斷與適當治療非常重要。葉嘉漢醫師建議,若出現疑似症狀,應立即就醫,避免病情加重或傳播給他人。
如何預防麻疹?
葉嘉漢醫師指出,麻疹的防疫關鍵在於疫苗接種,與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台灣目前的麻疹疫苗接種率超過 97%,形成強大的群體免疫保護層。不過,隨著國際旅遊的頻繁,來自麻疹流行地區的境外病例仍可能帶來風險。
這邊筆者就幫大家統整一下具體的預防措施
1.接種疫苗:
根據疾管署說明,出生滿1歲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的幼兒應依接種時程完成公費疫苗接種;1981年(含)以後出生的醫護人員,若麻疹抗體檢驗為陰性且15年內未接種過MMR疫苗,建議自費接種。
此外,需前往麻疹流行地區(如越南、印度、柬埔寨等)的成人,經醫師評估後若抗體檢驗為陰性,也應考慮接種。至於非流行區(如日本、韓國)則一般無需額外接種疫苗。民眾若不確定自身是否需要接種,可至醫療院所檢驗抗體或諮詢醫師。
2.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
佩戴口罩、勤洗手、使用消毒用品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風險。尤其是在醫療院所或人潮密集場所,更需格外注意。
麻疹真的那麼恐怖嗎?
開頭筆者就有強調,目前大部分人對於麻疹,還是處在恐慌、未知的階段,雖然麻疹具高度傳染性,但對大部分已接種疫苗的族群,以及老一輩的人來說,感染風險相對低且症狀較輕。
近年的麻疹群聚事件大多為限制性傳播,並未造成大規模的社區感染,這也代表疫苗接種的高覆蓋率與群體免疫效應。
Lady 們和你們的家人,真的不需要過度恐慌,但應保持警惕,尤其是對於自身疫苗接種記錄不明、或屬高危族群者,更應積極採取防護措施,保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
麻疹是歷史悠久的疾病,唯有正確認識麻疹、按時接種疫苗,並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才是防範麻疹的最佳策略。
延伸閱讀:
春節準備到日本渡假,要注意什麼?醫師提醒:先了解「蘋果病」、做好防護再出發!
慢慢吃,容易瘦!「細嚼慢嚥」你有做到嗎?醫:用餐速度是瘦身關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