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心理健康議題逐漸受到重視,諮商心理師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但他們的工作日常究竟是什麼?
諮商心理師,是協助人們探索內心、尋找方向的重要陪伴者。他們不僅傾聽,也會運用專業方法,引導個案進行自我對話與調整。但這份工作並不如外界想像的輕鬆,心理師本身也需要不斷精進、自我照顧。這次,我們專訪了榕炘——一位經歷豐富的行動心理師,分享她的職業內容、挑戰與成長。
行動心理師的一天
榕炘的工作日從早晨九點開始,通常安排上午一位個案,下午一位個案或接講座課程,晚上可能再接兩位個案,每天最多安排四個諮商行程。空檔時間,她會整理每一位個案紀錄,回覆工作信件,或是準備講座、課程簡報和課程進修。
榕炘提到,每個諮商心理師的工作方式不同,但她認為:「諮商是一個需要高度專注的過程,我的時間無法排太滿,讓自己可以有充足的休息時間。我覺得這也會增加諮商服務的品質。」
她強調,行動心理師雖然彈性自由,但時間管理和自律是不可或缺的能力。因為這份工作需要高度的情緒投入,讓她有時晚上結束工作後難以入睡,因此也會刻意劃分好工作結束的時間,並安排運動健身來調節身心。「工作帶來的身心壓力,可以透過持續運動調節與提升體力。」

專訪諮商心理師楊榕炘。(圖/榕炘 提供)
心理諮商師在做什麼?
心理諮商師的工作涵蓋個別諮商、團體活動、心理衛教、講座課程等多種形式,並不只是「聽個案說話」。
榕炘目前是全職接案的行動心理師,她形容這條路需要高度的自律與經營,因為不像在機構裡有固定個案,而是需要累積人脈與資歷,才能穩定發展。「心理師經常依據自己過去服務的場域、個案類型、個人專業特色來發展行動工作。」
榕炘解釋,心理諮商也涉及不同的學派與方法,心理師會根據個案的狀況選擇適合的策略。有些人偏向認知行為療法,協助個案改變思考與行為模式;有些人則專注於完形治療,引導個案透過空椅法探索與整合內心世界。

楊榕炘表示諮商心理師工作涵蓋多種形式,各自也具備不同風格。(圖/榕炘 提供)
榕炘強調,通過心理諮商所、成為心理師的人,可能是來自任何生活背景,「每個人所經歷的生命經驗是獨特的,所以不同的心理師各會有自己的風格與專業運用方式。」
她認為,心理諮商的運用結合專業理論學習與個人生命經驗連結。像榕炘的風格是「溫暖療癒與踏實落地,擅於引導個案理解自己的情緒感受與內在需求,整合內心並做出改變。」特別強調「信任關係」,並在晤談過程中搭配搭配正念呼吸與身體覺察、冥想放鬆等技巧,幫助個案調整身心狀態。
入行的契機與過程:從社工到心理諮商
在成為行動心理師之前,榕炘曾在醫院從事病房社工,協助許多病患、家屬不同的疾病適應與資源連結,後來也擔任職涯諮詢師,幫助許多人進行職涯探索與規劃。
榕炘分享在社工工作第二年,她負責器捐工作,在服務器捐家屬與辦理器官捐贈感恩會的過程,發現自己對於悲傷輔導與探索心理層面的興趣。「在醫院的這些服務經驗讓我發現自己是感性的、對心理探索有興趣,所以我開始思考人生下一步的方向。」
她坦言,自己曾因不順遂的情感經驗而開始接觸塔羅與靈性探索,也發現心理學的魅力。「因為這些生命經驗與知識學習,我同時具備心理諮商專業與一些靈性方式,在諮商中會視個案的需求來引導與協助,幫助個案身心靈整合。」
透過社工的經驗培養對人的理解,後來榕炘決定離職、全心準備諮商研究所,她進入諮商所後,經歷兼職與全職實習,並完成論文,總共快 4 年的時間畢業並取得證照,終於踏上心理師的職業之路。

專訪諮商心理師楊榕炘。(圖/榕炘 提供)
工作的挑戰和收穫:看見個案的渴望
諮商心理師的挑戰之一,是如何找到適合個案的諮商方式。她提到,這份工作不只是傾聽,而是要帶領個案進行探索、洞察與行動。
「行動心理師要自備留住個案的能力。」榕炘笑說,心理諮商每次一小時的收費並不便宜,心理師要怎麼在這段時間透過諮商過程一步步建立信任,讓個案感受到收穫,是他們從始至終的最大目標。
「這些時間不只是討論跟抒發,而是要幫助他們釐清內在渴望與需求更認識自己。我們的責任不只是提供支持,而是讓對方能夠覺察、療癒,並付諸行動改善生活。」
刻板印象和職業病:心理師也需要諮商
聊到刻板印象,榕炘說,部分人對心理諮商的想法讓她常常感觸很深,「很多人以為心理諮商只是單純聊天,或是心理師能夠給出標準答案。但事實上,諮商的重點是引導個案自我覺察與做出選擇,而非直接幫個案解決問題。」
榕炘坦言,「最大的職業病是容易被共感消耗。」心理師在協助個案時,難免會受到對方情緒影響,因此學會自我照顧至關重要。「運動、睡眠、正念練習、與朋友交流,都是我日常的調適方式。」
作為心理師,她說自己也會定期進行心理諮商,「我本身也喜歡接受諮商,可以和心理師討論我的生活與感受。像是每月一次療癒性的心理保健,引發覺察與啟發。諮商的過程讓我理解當個案的感覺,同時也整理目前的生命脈絡。」
「心理師也是人,我們或許比一般人覺察力更高,但我們不是神,發生問題也會有過不去的、需要被協助的時刻。」

專訪諮商心理師楊榕炘。(圖/榕炘 提供)
諮商心理師的收入與發展
談到諮商心理師的收入,榕炘表示收費和薪資會依場域而異。在學校或機構工作領固定薪資,每月大約有四萬多,而行動心理師的收入則更具彈性。
她認為,諮商心理師若要提升收入,除了個別諮商,還可以透過開設講座、出版書籍、開發心理工具等方式,拓展職業可能性。「行動心理師收入,最高有聽過到10萬以上,但這通常可能是工作排很滿的狀態。」
她也強調,忙碌也意味著工作強度更高,全職接案不僅需要承擔所有風險,例如沒有職代,生病時無法工作;同時也要經營個人品牌、擁有足夠人脈和名氣,才能有穩定收入。
「所以我很怕感冒,一旦生病就沒辦法諮商、講課,腦袋會轉不動,我們也要保護喉嚨跟身心能量。畢竟,這份工作沒辦法有職代,只能照顧好自己。」
給新手的建議:需要金錢與時間的累積
對於有志成為諮商心理師的人,榕炘建議先探索自己的生命經驗。「如果你心理有未解的議題,或許可以先嘗試接受心理諮商,看看這是否真的是你想做的事。」
「學習心理諮商很花時間跟錢的。」她也提醒,心理諮商的學習與訓練成本不低,需要至少三年到四年的時間,包含學習、實習與考證。「我們在前兩年要上課學習,後面開始全職實習(沒有薪水),一整年服務個別和團體諮商提升實務經驗,還得同時準備論文,需全心投入而較難去工作賺錢。」
此外,諮商所出來不見得能馬上找到工作,還得先考上心理師證照、不斷進修。「所以有的人會先到學校當代理專任輔導教師、資源教室老師、研究助理等,持續累積工作經驗與準備證照考試。」
「每一位心理師的生命經驗感受與個人特質都會影響自己所選擇的諮商學派風格,透過實務經驗累積與個人持續成長,將會發展出適合自己的諮商風格,這些是需要時間累積的。」

專訪諮商心理師楊榕炘。(圖/榕炘 提供)
未來規劃和目標:療癒幫助更多人
榕炘的願景是推廣心理學,讓它更貼近生活。未來,她期待持續深化諮商專業,透過講座課程、工作坊等形式,接觸到更多民眾與不同族群,幫助更多人透過心理學與諮商知識,增進自我覺察與自我療癒。
「我希望整合自己的學習經驗,把心理諮商變得更親民,將諮商理論結合到人本身,更加生活化,也讓大家知道心理健康不只是生病時才需要,而是日常持續調整與提升的過程。」
從社工到諮商心理師,榕炘的職業旅程是一場不斷探索與成長的過程。「過去的我曾經有許多焦慮與悲傷情緒,學習諮商的過程中,不僅療癒了自己,現在也能持續幫助到許多人。這份工作我要做到老,它是我人生志業。」
「雖然不知道未來會去到哪裡,我現在就是專注在每個當下,將當下的目標做好,相信這些目標自然會引領我到人生下個階段。」
榕炘透過自己的故事,讓我們看見助人工作的價值,她療癒了自己也幫助了更多人,她的溫暖與專業,正在影響著更多人,也憑藉這股信念持續前往不同地方,讓這個世界變得更有溫度。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你想活出什麼樣的人生?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我們通過工作換得薪酬和成就感,從事不同職業的人都有他不同的生活樣貌,從而刻畫出他獨一無二的人生軌跡。
平時忙著過好自己的人生,我們不見得有機會認識每一種工作的內容,因此 iLady 想以「各行各業的一天」帶大家在每篇專訪中認識一個人和一種職業。藉由欣賞另一個人的成長故事,為我們的生命拓展更豐富的視野。
延伸閱讀:
她。百業(30)影視美術指導文璟的一天:「我們服務劇本,而不是個人審美」
她。百業(29)半導體業務經理 Rain 的一天:從代理商到原廠 18 年的不斷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