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心情很糟?找到「第三空間」儲值幸福感,一個只需要你做自己的地方

by Sally.H
我們都需要一個既不是家庭也不是工作的「第三空間」。(圖/Pexels)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被各種責任牽絆:工作場所要求效率與績效,家庭中則需要扮演不同角色。當生活被「家庭」與「工作」這兩極拉扯時,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喘息地,便顯得尤為重要,而這正是「第三空間」的價值所在。

「第三空間」這個概念來自美國社會學家 Ray Oldenburg 在 1999 年的著作《Great Good Place》,他認為現代人都需要一個可以讓人放鬆身心、建立人際聯繫,並找回自我平衡的重要場域。我想,這也像是一種精神的烏托邦,在那裡你只要做你自己,是一處能讓你心靈感到自由自在的地方。

我們都需要一個既不是家庭也不是工作的「第三空間」。(圖/Pexels)

我們都需要一個既不是家庭也不是工作的「第三空間」。(圖/Pexels)

 

什麼是「第三空間」?

Oldenburg 所說的 Third places 第三空間,是相較於代表家庭和工作的第一空間、第二空間以外的補充之地,那是一個關於你理想的第三空間,應該是容易接近且不受壓迫的。它既不是家,也不是工作場所,卻能滿足心理與社交需求。

例如:街角的咖啡館、社區圖書館、健身房、教堂、陶藝教室、巷口的美髮沙龍,甚至是公園的長椅。這些空間的核心特質,是它們能讓你暫時放下身份與責任,進入一種自由交流、非正式互動的氛圍。

在這樣的地方,你可以自在地與他人聊天,也可以選擇一個人靜靜發呆,無需被特定的目標綁住。

我們都需要一個既不是家庭也不是工作的「第三空間」。(圖/Pexels)

我們都需要一個既不是家庭也不是工作的「第三空間」。(圖/Pexels)

 

一個能「讓你做自己」的所在

不知不覺,家與工作場所都是例行公事,角色明確,遇到的人不會有意外,話題固定黏膩。而在第三場所,沒預期會遇到誰,通常是心血來潮自願前往,有許多無意的對話,結局無法控制卻充滿驚喜,也就成為靈感與創作力的來源。

生活的壓力往往來源於過度專注於單一角色,而第三空間提供了一個轉換的可能性。在這裡,你不需要是公司的主管、不需要是某人的媽媽或伴侶,而可以單純是「你自己」。

透過第三空間,壓力得以釋放,情緒變得穩定,重新回到工作與家庭時,也更有餘力應對各種期待和瑣碎。

 

你需要獨處,還是交流?

那我們該如何找到自己的「第三空間」呢?首先,你可以問自己:「我需要什麼?」——不同人需要的第三空間都有所不同。你可能喜歡喧鬧的地方,也可能偏好安靜。

先問問自己,你期待在這個空間裡做什麼?是想與人交流,還是尋找片刻的孤獨?找到答案後,更容易縮小範圍,從身邊開始探索,第三空間不必是遠在天邊的夢想之地,而可能是離家五分鐘的咖啡館、住家附近的小型公園,或社區裡的健身房。試著在家裡和工作的路徑中探索,找到那些讓你感覺到放鬆、愉快的地方。

我們都需要一個既不是家庭也不是工作的「第三空間」。(圖/IMDb)

我們都需要一個既不是家庭也不是工作的「第三空間」。(圖/IMDb)

 

一種真實而有意義的幸福感

在社交媒體日益發達的今天,真實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變得稀有。第三空間提供了一個天然的社交機會,你可能會因為一場桌遊活動認識新朋友,或在畫室裡遇到同樣喜歡繪畫的人。這些互動通常不帶有功利目的,卻能讓人感到溫暖和支持。

有個朋友 M 報名了羽球課,在那裡她和一群同樣喜歡打羽球的同學跑跑跳跳,大家可以毫不在意彼此身份的相互切磋交流,她在那裡找回一種當年單純炙熱的同儕情誼。

也許,人類天生渴望連結與歸屬感,但這些感受不一定只來自家庭或工作。當你在熟悉的咖啡店裡受到店員親切的招呼,或在瑜伽班裡感受到團體的力量時,心靈便會獲得微小而確切的滿足。這些時刻雖然微不足道,卻能慢慢堆疊起幸福感。

我們都需要一個既不是家庭也不是工作的「第三空間」。(圖/Pexels)

我們都需要一個既不是家庭也不是工作的「第三空間」。(圖/Pexels)

 

第三空間,你的精神烏托邦

第三空間的核心,不僅僅是提供一個場域,更是提醒我們:在追求效率與責任的過程中,別忘了傾聽內心的需求。人生並非只是「工作完成得如何」,而是關於「你感受到多少快樂與連結」。

當我們脫離了單一角色的束縛,心靈的自由度會隨之提高。比如,在陶藝教室裡玩泥巴、嘗試新手工技藝,能激發你的創造力;而公園的沉靜氛圍,可能讓你靈光乍現,找到解決難題的新方法。

許多研究也都顯示,定期進行放鬆活動或參與社交互動,有助於減少焦慮與憂鬱的症狀。找到第三空間後,重要的是讓它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舉例來說,每週固定參加一次書友會,或在週五晚間安排與朋友的小聚。

當你能從第三空間獲得正向能量,這些例行活動不僅能讓生活更有規律,也能在忙碌的日子裡為你提供穩定的能量來源。

我們都需要一個既不是家庭也不是工作的「第三空間」。(圖/IMDb)

我們都需要一個既不是家庭也不是工作的「第三空間」。(圖/IMDb)

 

在這裡,你的感受比成果更重要

幸福感往往來自細水長流的日常。當你找到自己的第三空間,並以此作為生活的補充,你會發現這份安穩的支持讓自己不再輕易被困境擊倒,從長遠看,這是一份可持續且深層的快樂泉源。

如果你還沒有自己的第三空間,或許今天就是最好的時機開始探索。你可以走進書店、試試社區中心的課程,或者在深夜的公園裡坐一會兒,感受一下真正與自己相處的時光。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不只是一個居住的地方,而是擁有一個能讓靈魂舒展的角落。

 

延伸閱讀:

秋冬最愛看的 4 部愛情電影:感動催淚、浪漫遺憾,釋放你無處可去的眼淚情緒

休假48小時嘗試「多巴胺斷食」,我消除了內心焦慮,找回前所未有的平靜美好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