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現在的我們,好像越活越焦慮了?
手機不離手,社群滑個不停,回訊息的手停不下來,卻怎麼樣也無法安心。我們好像活在一個「一直要做點什麼」的時代,不做什麼,就會焦慮。但就算做了很多,焦慮好像也不會少一點。
當我們的注意力被訊息淹沒、情緒被演算法操控,內在的不安就像沒關的通知聲,永遠在響。面對這個失控的社群世代,也許我們都需要一點佛法感,不是要你出家,而是試著用古老智慧來對抗現代焦慮。
手機時代的焦慮,我們都中招了
《失控的焦慮世代》這本書提到一個很震撼的觀點:智慧型手機正在「改寫」一整個世代的童年和人生。作者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指出,孩子們的童年從原本的「戶外玩耍」變成「螢幕餵養」,青少年也因此變得更容易憂鬱、孤立和無法專注。
這不只是孩子的問題,說穿了,我們每個人都正在被這種「無所不在的連結感」給牽著走。你也許沒有明顯的心理疾病,但你可能常常覺得「腦子很亂」、「好像一直沒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別人都在前進,只有我卡在原地」。
我們越來越依賴這些螢幕上的東西來定位自己:點讚數、貼文互動、回覆速度、即時新聞、演算法推薦。這些外在訊息看起來都很「即時」、很「重要」,但它們真的能給我們安穩的心嗎?

《失控的焦慮世代》:智慧型手機正在「改寫」一整個世代的童年和人生。(圖/Pexels)
佛家早就看穿:外在的東西,都不是真的
然而,佛陀在兩千多年前就說過:「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句話出自《金剛經》,意思是,這個世界上所有的現象和事物——不論是感情、成功、名聲、財富,甚至你今天滑到的社群貼文——都像夢一樣,短暫、不實,也無法真正滿足我們的心。
乍聽之下可能覺得很消極,好像什麼都不重要。但佛法不是要我們什麼都不做,而是提醒我們:不要被假象綁架,不要把那些會變來變去的東西,當作你快樂的唯一依靠。
焦慮世代的真相:活在「假我」之中
現代社會所塑造出來的「自我」形象,本質上就是不真實的。我們在社群平台上塑造某種形象,在職場上扮演某種角色,在家庭裡又是另一種期待的投影。
就像《楞嚴經》中也提到:「妄想顛倒,計我計人,起種種想。」意思是說,人們常常沉溺於虛妄的念頭中,錯認虛假的自我為真我,才會起種種執著,種種煩惱。
失控的焦慮世代,其實正需要佛法的觀點來提醒我們:我們所執著的一切,包括成功、外貌、人際認同,終究都是「夢幻泡影」。當我們將快樂的條件建築在那些無法掌控、終將消逝的東西上,焦慮就如影隨形。
當我們回到當下,不再糾結過去,也不預支未來的恐懼,便能從資訊洪流與情緒漩渦中抽身。

失控的焦慮世代,其實正需要佛法的觀點來提醒我們。(圖/Pexels)
現代焦慮,需要古老智慧來療癒
現代心理學中的「正念 (Mindfulness)」也是源於佛教的修行法門。練習正念,便是讓自己練習對當下身心狀態的觀照,不帶批判地覺察身體的呼吸、感受、想法與行為。
如果你覺得焦慮已經成為日常,可以試試佛家的練習方式——不是打坐、誦經這麼「高深」,而是從最簡單的「減少輸入」開始。
試試看每天給自己一段「不接收外界訊息」的時間吧。例如早上起床後的半小時不看手機,晚上睡前一小時讓自己遠離螢幕。你會發現,這段時間雖然短,但能讓你的腦子開始安靜下來,讓你重新回到「現在」。
就像《失控的焦慮世代》裡提到的建議一樣:我們需要重新設計我們的數位生活,而不是被設計出來的世界吞沒。佛教所說的「返照自心」,其實就是一種回歸現實、回歸真實自己的方法。

試試看每天給自己一段「不接收外界訊息」的時間吧。(圖/Pexels)
無關信仰,只是找到一種療癒的方式
《金剛經》裡有句話說:「應無所往,而生其心」,只有當我們好好練習一點「佛法感」,空出心緒大腦,明白事情會來,也會去。這樣的心境,或許就是快樂的終極秘訣。
佛教並不是要我們逃避世界,而是教導我們如何在世界中保持清明與平靜。跳脫不真實的幻相,回到當下、觀照自心,我們才能在喧囂的現代生活中,找回真正的快樂。
誰能想到呢?讀一部佛家經典能如此療癒。透過經文重塑思想,其實無關宗教信仰,只是單純找到了一種如何在世界中保持清明與平靜的方式。
畢竟,我們的人生並不是為了活得像別人,而是要活出自己的安穩與清明。在這混亂的焦慮世代中,願你也能找回一點清醒的力量。
延伸閱讀:
休假48小時嘗試「多巴胺斷食」,我消除了內心焦慮,找回前所未有的平靜美好
給 30+ 歲大人的「微暑假」提案:如果生活太累,來做些無用但很快樂的事吧!
分享成癮的社群時代,聰明人開始 Move In Silence 保護自己的內心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