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被污名化的化妝品成分(一)》提到合法的防腐劑可以穩定產品物質、延長保存期限,也說明了合規的防腐劑,並非什麼壞成份;接著,我們要繼續請教化妝品配方專家林志青老師,來談談另一個長期在消費者心目中,已經成為負面代名詞的「化學合成界面活性劑」。
為什麼化學合成界面活性劑很重要?
在我們日常生活清潔中,化學合成界面活性劑其實是一個關鍵角色。從早期的肥皂的時代、到現代琳琅滿目的清潔沐浴用品,大大的提升了我們的衛生條件。
林志青老師指出:「在硬水環境下,肥皂的效果有限,而化學合成界面活性劑的出現解決了這個問題,提供了更有效率、更方便的清潔方式。」
以最常見的十二烷基硫酸鈉 Sodium Lauryl Sulfate (SLS) 和十二烷基聚氧乙醚硫酸鈉 Sodium Laureth Sulfate (SLES) 為例,它們是大多數人體清潔用品的主要成分,因價格便宜、清潔力強、使用穩定,受到普遍應用;更重要的是,這些成分經多國衛生機構和科學研究驗證,屬於安全非致癌物質。
化學合成界面活性劑「致癌」傳言從何而來?
雖然科學研究已證明 SLS 和 SLES 的安全性,但針對其製造過程中的副產物—1,4-二㗁烷 (1,4-Dioxane),仍有許多消費者存疑。這是一種可能致癌的物質,的確在化學合成過程中可能殘留。
不過,林志青老師特別提到:「依據 2011 年台灣相關衛生部門的調查,市售清潔產品中檢測到 1,4-二㗁烷的比例極低,且含量遠低於規範上限,幾乎不需要擔心安全性。」
實際上,化妝品製造商和原料供應商幾乎都已經採取改良過的成分,大幅降低殘留風險。同時,消費者對這些物質的不了解、恐懼,更多源自於不實或斷章取義的資訊,而非真實的科學依據。
化學合成界面活性劑會破壞皮脂膜?
市面上流傳另一個常見說法是,化學合成界面活性劑會破壞皮脂膜,使皮膚失去保護層。林志青老師解釋:「這其實是在描述清潔的基本作用,皮脂膜會吸附髒污和細菌,因此需要透過清潔產品清除,讓皮膚重新分泌皮脂形成新的保護層。」
對於一些皮脂分泌量較少或敏感肌膚的人,建議適量減少清潔次數、縮短清潔時間,並選擇溫和的清潔產品,同時在清潔後使用保濕產品,以達到雙重保護。
這樣的說法,並不代表化學合成界面活性劑「有毒」,而是需要根據個人需求選擇適合的產品。
化學合成界面活性劑與乳化劑:用途有別
消費者常將「化學合成界面活性劑」與「乳化劑」混為一談、甚至將兩者視為有害成分。林志青老師強調,兩者在用途上有明顯差異:「化學合成界面活性劑主要用於清潔、乳化劑則用於穩定乳霜、乳液等產品中的油水結構,並不具去脂性,對皮膚無害。」
以乳霜為例,其中使用的乳化劑能幫助產品均勻分佈於皮膚表面,發揮保濕效果;而化學合成界面活性劑的選擇,則需根據用途調整其親水與親油平衡,達到最佳效果。兩者的混淆,實際上是由於部分不實資訊的誤導。
安全性與透明度:市場的新趨勢
據林志青老師觀察,近年來,化妝品行業的行銷方式逐漸轉向「證據行銷」,以科學實驗數據支持產品的安全性與效果,取代早期的「無添加」宣傳。
林志青老師認為這是一個正確的方向,他說:「與其強調『無化學成分』,不如專注於進行安全性和有效性測試,讓消費者真正了解產品的價值。」
筆者建議 Lady 們也要培養自己的判斷能力,不輕信網路上的恐慌式資訊,特別是針對科學名詞進行過度解讀的文章。
林志青老師就說,例如有些聲稱化學合成界面活性劑會「殺死細胞」的說法,其實是基於實驗室中極端條件下的觀察,而非日常使用情境。
化學合成界面活性劑 從污名到正名
化學合成界面活性劑是現代清潔和護膚產品不可或缺的基礎,透過專家的科學普及、與正確的資訊傳播,筆者期待藉由一篇篇的文章,為 Lady 上幾堂知識課,能幫助大家破除迷思,認識這些物質的真正價值。
也必須在在提醒 Lady 們,應該將注意力放在品牌是否有提供透明的成分標示、與科學依據;同時,也要了解自己的膚質及需求,選擇適合的清潔與保養方案。正如林志青老師所言:「科學不應該被恐懼主導、理性選擇,才能擁有健康美麗的肌膚。」
延伸閱讀:
臉泛紅、乾燥還會痛?4種酒糟肌類型解析,曬太陽、壓力都是原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