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百業(26)遺體修復工作者靜靜的一天:在生命終點,為亡者重塑最後的尊嚴

by Sally.H
專訪遺體修復工作者靜靜的一天。(圖/靜靜 提供)

當生命走到終點,我們總希望摯愛之人能以最體面的樣貌離開。遺體修復員,便是負責修復逝者容顏,讓家屬得以在最後一刻送上一份完整告別的人。他們的工作既專業又充滿使命感,但卻鮮少被大眾真正理解。靜靜,一位從業十五年的遺體修復員,透過她的經歷與見解,帶我們進入這個既沉重肅穆,同時又充滿情感溫度的領域。

 

遺體修復員的工作內容

遺體修復員的職責,簡單來說就是「讓逝者重現生前樣貌」,但背後涉及的技術與心理素質,遠比想像中艱難。根據遺體的狀況,修復工作可分為「遺體美容」與「遺體修復」兩類。

• 遺體美容:主要是針對完整性遺體,進行梳洗、化妝,使亡者看起來氣色紅潤、安詳。

• 遺體修復:則是針對遭遇意外、罹患疾病或嚴重腐敗的遺體,進行重建,包含縫合傷口、塑型五官、調整膚色等,務求恢復亡者生前樣貌,讓家屬得以辨識與接受。

「技術的進步,讓我們能夠做得更細緻。」靜靜提到,從防腐底膏的選擇,到縫合技術、面部重塑,修復師需要不斷學習與精進,才能應對各種棘手的案件。

專訪遺體修復工作者靜靜的一天。(圖/靜靜 提供)

專訪遺體修復工作者靜靜的一天。(圖/靜靜 提供)

 

遺體修復員的一天

靜靜的工作沒有固定的時間表,一切取決於案件的緊急程度。小型修復可能花費一至兩個小時,但若是嚴重損毀的遺體,修復時間可能長達十數小時,甚至需要團隊協作數日。

「有一次,我們四個人輪流修復四具遺體,狀況都很嚴重,整整三天沒能好好休息。」靜靜分享,這行業的工作節奏是隨時待命,三餐不規律、作息混亂是常態。

每天面對死亡,她是否曾感到害怕?「沒有耶,是這份工作選擇了我,不知道為什麼,從小我就對這一行有種使命感。」

靜靜分享她過去碰到的奇特經歷,曾經有家屬在修復之後,說感應到亡者,請團隊再幫大體做些微調整,「當時他提到的地方,剛好是我們在工作過程中討論要調整的部位。所以,有時候我也會覺得,亡者或許真的在旁邊看著我們工作,我們要更努力誠心地完成每一個案件。」

 

入行的契機與過程

靜靜踏入殯葬行業的契機,是來自童年時的一場喪禮。國小三年級的她,當年在祖屋四合院內,看到親人的遺體經過化妝後,內心充滿好奇,從那時起,便對這個行業產生濃厚興趣。

十八歲時,她正式踏入殯葬業,進入知名殯葬遺體修復老師郭璋成的團隊,學習遺體美容與修復。

「剛開始是從最基本的清潔、化妝開始,一步步學習縫補與重建技術。」她提到,學習過程中,老師不僅傳授技術,更強調「尊重生命」的觀念。「技術可以練,但對亡者的尊敬,才是這行最重要的基礎。

專訪遺體修復工作者靜靜的一天。(圖/靜靜 提供)

專訪遺體修復工作者靜靜的一天。(圖/靜靜 提供)

 

遺體修復工作的挑戰

除了生理上的辛勞,遺體修復員還需承受心理壓力。遺體的味道、血水、屍綠與屍油的處理,都是新手最難適應的部分。「有人剛入行,光是聞到味道就狂乾嘔、流鼻涕。」

過去,她也參與過 2014 年復興空難、山難、跳水和分屍案件,不少遺體都已經發脹、斷裂或腐爛,需要花很多時間拼接、接縫關節和身體。靜靜說:「其實最困難的是妝容。」

她提到,這些案件的大體因為五官比例已經不清楚了,他們得從生前照片去做出大體生前的模樣特色,「我們要讓身體能符合人體工學,也會需要更多時間調整臉部,將臉的腫脹跟凹陷用棉花或矽膠材料填充。」

 

遺體修復,是給家屬的安慰

當我們聊到過去她碰過印象深刻的案件,靜靜說,那次是一個大體化妝的案子,「這位亡者是男性,但家屬要求我們畫女性的妝容,是媽媽要求的,但爸爸極力反對,媽媽說,她想尊重亡者的喜好跟願望,希望我們幫忙完成最重要的事情。但爸爸覺得不能這樣去見祖先,兩人就出現爭執⋯⋯。最後,他們達成協議,選擇尊重亡者。」

說到這,她也感慨,「每次案件都是挑戰,要想盡辦法做到好。」雖然工作時間久了,許多事情都變得稀鬆平常。但對她而言,最難的,還是來自家屬的期待。「我們覺得修復得很好,並不是這樣就好。而是要家屬覺得滿意,這個工作才算完成。」

專訪遺體修復工作者靜靜的一天。(圖/靜靜 提供)

專訪遺體修復工作者靜靜的一天。(圖/靜靜 提供)

 

遺體修復員的刻板印象與收入範圍

談起外界對這份工作的誤解,靜靜笑說:「很多人覺得我們很『陰』,長輩甚至建議我們做完工作要去廟裡走走,怕影響家裡磁場。」

也有不少人覺得這行「很酷」,但靜靜提醒:「酷不酷不重要,重點是能不能承受這份工作帶來的身心負擔。」作息不規律、身體負擔大,甚至連陪伴家人的時間都要犧牲,「如果想入行,請先想清楚,自己能否接受這樣的生活模式。」

至於收入,則依照案件與資歷計算。「新手學習階段通常只有車馬費,完整性遺體美容每件一千至一千五百元,修復案件視狀況而定,最少五萬,多則二十萬以上。」她坦言,雖然收入不錯,但與投入的體力與心理壓力相比,並不成正比。

 

遺體修復員的生活與職業病

靜靜說:「這圈子很累,通常沒有自己的時間。可能是睡覺到一半被吵醒、吃飯到一半案件進來,我們常常在不知所措的時候接到工作。」

多年來的工作,使靜靜累積了不少職業病。「長期站立、彎腰修復遺體,導致靜脈曲張與腰痛,作息不正常則讓頭痛、胃痛成為家常便飯。」此外,心理上也需學習調適。

「有時候做完案件,腦海中還是會浮現遺體的畫面,會覺得低落。」她會透過到廟裡走走、讓好的能量淨化自己,有時也會去上山呼吸新鮮空氣來舒緩情緒。

值得一提的是,靜靜是兩個可愛女兒的媽媽,她的孩子也知道她的工作,甚至表達想跟隨她的腳步。「我說好啊,但等國中畢業後再說吧!」她笑著說。

靜靜是兩個可愛女兒的媽媽。(圖/靜靜 提供)

靜靜是兩個可愛女兒的媽媽。(圖/靜靜 提供)

 

遺體修復工作,不是靠熱愛就足夠

對於想入行的人,靜靜建議:「先了解這行的生態與模式,想清楚自己是否能勝任。」這個行業沒有所謂的「上下班」,隨時可能被叫去工作,也隨時可能因工作影響個人生活。

事實上,靜靜前幾年遭逢老公病故,她一肩扛起養育孩子的責任,幸好現在有家人支持和後援,讓她能夠無後顧之憂地繼續工作,因此她也特別提醒:「這行不是單靠熱情,而是需要強大的心理素質與責任感。忙起來的時候沒日沒夜,有空的時候就把握時間陪伴家人。

在許多人眼中,遺體修復員是一個「離死亡很近」的職業,但對靜靜而言,這不僅僅是工作,更是一種使命。「當家屬放下悲傷,覺得我們幫亡者整理得很完整,那一刻,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

靜靜認為,這場最後的儀式,不只是為了亡者,更是為了讓生者得到療癒與釋懷。

未來,她希望能將台灣的遺體修復技術推向國際,工作團隊也計畫前往香港與馬來西亞交流技術和經驗。「每個人終將走向生命的終點,而我希望,能夠讓這段旅程更有尊嚴。」她堅定地說道。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Zhain Yen(@fortuna_charming)分享的貼文

 

你想活出什麼樣的人生?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我們通過工作換得薪酬和成就感,從事不同職業的人都有他不同的生活樣貌,從而刻畫出他獨一無二的人生軌跡。

 

平時忙著過好自己的人生,我們不見得有機會認識每一種工作的內容,因此 iLady 想以「各行各業的一天」帶大家在每篇專訪中認識一個人和一種職業。藉由欣賞另一個人的成長故事,為我們的生命拓展更豐富的視野。

延伸閱讀:

她。百業(24)考古研究助理 Sarah 的一天,挖掘歷史文化的職涯與探索之路

她。百業(25)人力招募顧問 Abby 的一天:在人才市場中穿針引線,尋找最適合的位置

Related Posts